木棉道: 端午· 萬水千山“粽”是情
每一個中華傳統節日,
都是一首生活文化的詩,
讓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華人,
因為共同的情懷而相連;
讓這個平凡的世界,
留下民族智慧的痕跡。
今天,2020年6月25日,
是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不論我們身在何方,身處何地,
都會停下腳步,回望歷史,
用一個粽子、一把艾草、一場競渡、
一段刻骨銘心的節日記憶,
重拾自己珍貴的文化情感——
千回百轉,“粽”有你,
萬水千山,“粽”是情。
※圖片來自網絡
端午,又稱午日節、五月節、
龍舟節、浴蘭節等,
是中國的四大節日之一,
也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從它誕生之日開始,
每年的慶祝活動都很熱鬧:
龍舟競渡、掛艾草與菖蒲、
沐蘭湯、吃粽子、
掛五彩線、喝雄黃酒……
歲月匆匆,端午習俗歷經千年不衰。
※圖片來自網絡
中國人的節日,大多是從吃開始。
一提起端午,唇齒間便會回味起粽子。
小時候沒有這么多商業化的產品,
每年的粽子總是由媽媽、奶奶自己包。
雖然自家包的粽子外表樸素、口味單一,
但是卻是每個孩子最清香軟糯的回憶。
中國人不擅用言語直接表達愛,
總習慣把對家人的惦記放在食物里,
就像那只由一粒粒柔情的糯米裹成的粽子,
咬下去粘糯纏綿,仿佛被擁抱在懷。
※圖片來自網絡
而那些漸漸被淡忘原因的民俗儀式,
是先祖想用他們的智慧,
庇佑后世子孫的健康與安寧。
古代,端午又被稱為“惡月惡日”,
那時候的人不知疾病多發的五月,
是仲夏熱毒所至。
掛艾草菖蒲、系五色繩、
配香包、點雄黃酒……
用浪漫和溫柔的方式,
接受并消釋自然的災禍。
※圖片來自木棉道
端午節的獨特之處還在于,
它擁有高潔的文化內涵。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汨羅江渚,湘累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一首首詩詞,滿是對為國投江的屈子的敬意。
也因為有了這樣的傳說,
我們才可以更好地自省吾身,
傳承民族的氣節和品行。
※圖片來自網絡
如今,或許城市的端午味道日漸淡去,
但艾蒲簪門、虎符系臂、香囊黃酒,
都曾在生命中刻下鮮明記憶,
時光遠去,它卻愈加醇厚溫和。
※圖片來自網絡
為我們譜寫了田園牧歌的李子柒,
去年發布的端午節視頻,
曾追尋古人的足跡,
去田野山澗采艾草和粽葉,
和慈祥可愛的奶奶一起編五彩繩,
生活不是為了將就著過日子,
而是不管居住在何種環境,
都能夠活出自己的精彩,
創造自己想要的小天地。
※圖片來自李子柒視頻截圖
如果說,從前的年節假日
是一種特殊的情感符號,
那么在當下的社會生活里,
傳統佳節更是創造一種機會,
讓我們在每一個美好而莊重的節日里,
有機會稍稍回望,
用雙手感受舊時光的“慢”,
觸摸傳統生活的”美”。
※圖片來自木棉道
今年端午節,
一群穿木棉道的佳人,
便沐浴蘭香,手持角粽,
探訪了一處風景優美的、
隱藏于東莞周邊的古村落。
※圖片來自木棉道
※點擊視頻,觀看木棉道探訪古村落的精彩記錄
那些柔柔地漾著暗香、
綿長古樸的青石板巷,
舊色斑駁陸離的磚墻,
蔥蘢幽靜,流水潺潺,
保留著往昔的光景。
※圖片來自木棉道
因為端午節的到來,
村落里增添了許多熱鬧,
舞獅的鑼鼓、孩子的歡笑、
老人親切地呼喊:“回家吃粽子了!”
一瞬間將人的記憶,
拉回到了久別的故鄉。
※圖片來自木棉道
穿木棉道的佳人們漫步古巷,
輕盈的衣裙在風中起舞,
精致的工藝,流淌著浪漫的詩情。
她們的身影與古村落融為一體,
和這些有故事的磚墻對話。
※穿木棉道服飾的佳人與木棉道創始人徐愛東女士(右二)
※圖片來自木棉道
端午節、古村落、國風美人……
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因為這些穿國風服飾的女子,
變得更加雅致溫馨、詩意美好,
就像一幅徐徐展開的古典畫。
※圖片來自木棉道
“節日”是一種古老文化的傳承,
也是打破平凡生活的期待和欣喜。
不管你現在是和家人一起共聚,
還是一個人獨賞清歡,
都愿你在這個傳統節日里,
追思過去,展望未來,
獲得自己的小確幸。
※圖片來自木棉道
都說端午不能說端午快樂,
要說端午安康。
面對當下的虛邪賊風,
即不正常的氣候變化和外界的致病因素,
確實更需要學會退避,注意防護,
保持心境上的恬淡平和,平安度過。
好好愛惜自己,就是最好的安康。
最后祝您端午安康,
幸福吉祥!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