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紡織創新基地建設?|?中國“紡織之光”藝術大賽 山西2件作品入圍
山西紡織行業技術中心是2006年初,在山西省紡織工業行業管理辦公室和太原理工大學輕紡工程與美術學院倡導下,于同年8月由太原理工大學、山西省紡織工程學會、山西晉華紡織有限責任公司、山西格芙蘭紡織有限公司、山西鴻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西恒天紡織新纖維科技有限公司六家單位出資組建,經山西省經濟委員會、山西省財政廳等五個部門批準,在晉中市工商局注冊成立。10月,中心被省經委正式認定為省級行業技術中心。
太原理工大學輕紡工程學院副教授、山西省服裝協會副秘書長、山西新新紡織行業技術中心董事長黃玉蓮教授指出,“技術中心作為政府和企業之間的橋梁和紐帶,起到一個公共平臺的作用,和企業共同聯合開發科研項目,以牛奶纖維作為龍頭,做出了成熟的中端產品,引導工布企業產業轉型成為一個生產土工布的企業,同時通過山西省的高校和企業合作把產學研平臺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給予高校生一個創新創業的機會,對學生和教師進行有益的指導工作,如織錦畫等。”先后在在創新體系建設、產學研合作、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橋梁紐帶作用等方面相應做出了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據了解,太原理工大學在校學生郭曉賢/林成民創作的《瓷韻》,康亞楠創作的《淵》兩件作品均入圍首屆“紡織之光”中國紡織藝術大賽。
本網記者采訪到太原理工大學兩位入圍學生,他們談到了一些在創作中的積極想法并對黃老師以及所提供的平臺給予了感謝與支持。太原理工大學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大三學生郭曉賢講述了她參加紡織之光比賽是來源于中國風的想法,融合家紡印畫,以藍灰色為主調,寓意沉穩、值得信賴,取名《瓷韻》,并對黃老師以及創業基地表示了感謝與支持。她的搭檔,來自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林成民也講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藝術是一種美,但由于自己的繪畫功底比較薄弱,只能在計算機軟件方面給予郭曉賢幫助,并且通過合作讓他收獲了很多。入圍作品《淵》的作者是來自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康亞楠。她表示此次入圍對她來說很開心,首先對黃老師的指導以及平臺給予感謝,她還講述到自己創作此次作品《淵》是采用了濕拓畫新技法創作,以代表空靈的藍色為主色調,給人以一種通透憂郁之感。王榮芳,來自輕紡工程學院藝術織物工作室學生負責人、團隊隊長也表示此次比賽是經過教師們的層層篩選,學生們的作品獲得了入圍獎對基地來說也是一種驕傲和自豪。
近十二年來,中心始終秉持著“科技開發、技術創新、企業服務、信息交流”的宗旨。
一、以項目為載體建立創新體系
吸納了省外的紡織新技術,貫通了上下游企業,突破了技術瓶頸,提升了新纖維紡織技術開發能力,建立了市場推廣合作單位,形成了以中心為技術資源整合體,合作企業為技術試驗基地、學院為科技創新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
二、扎實推進產學研合作,成效初顯
在學院、股東單位的大力支持下,與山西省服裝協會等單位合作,在場地、人員、設備、技術、資金等方面,分工協作,形成相互提升的研發機制。其中,部分科研項目的技術在企業得以推廣應用;部分項目技術產品得以推向市場。
三、發揮資源優勢,樹立良好形象
發揮行業政策扶持信息優勢和行業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優勢兩大資源優勢,結合行業現實狀況,多方面開展工作,與上級部門互通信息、征求意見和建議,在行業政策與中心職能發揮上得到了上級的指導與大力支持。
四、重視基地建設,提高紡織特色產品創新能力
在科研基地建設方面,與學院、格芙蘭共建 “新型纖維紡織中試基地”,成為新型紡織材料的生產技術開發重要場所;與學院共建“功能纖維試驗中心”,為“抗菌纖維”、“PPS長絲”、“空氣變形絲”等新型功能性纖維的開發研制奠定了基礎。在行業特色產品發展方面,中心積極主動與大麻、服裝服飾等試驗基地合作,多次赴企業進行了調研,建立起我省紡織特色產品的一個科技創新分支機構,提高了紡織特色產品創新能力。
五、結合我省經濟結構,為中小企業尋找轉型發展的路子
在分析我省經濟發展現狀與產業結構的基礎上,經過多次調研、探討,認定產業用紡織品的推動是行業繼續保持生命力的有力手段。從缺乏科研能力的小型企業尋找切入點,通過組織研討、建立聯盟、相互協作、聯合開發轉型發展項目等舉措,獲取企業與行業雙贏的轉型發展技術。山西省紡織行業培訓中心,圍繞“提升人員素質能力,促進產業良性發展”的宗旨,一方面與企業聯合建設技能培訓和鑒定基地;一方面,積極參與由行業協會組織的職業技能競賽,并開展新職業的推介、研究和培訓。
六、技能考評與技術培訓平臺建設,穩步推進
按時按量按質按要求完成任務,且能獲得企業的積極評價和高度認可。下一步,適應我省經濟形勢的新變化,加強同中小企業、大中專院校的聯系,大力培養技能型、實用型人才,更好地促進產業發展,同時積極做好相關培訓學習、考評員的培養、職業技能(能力)鑒定、職稱評定組織等服務工作,實現質與量的統一。
首屆“紡織之光”中國紡織藝術大賽圓滿舉行。山西省紡織行業中心在新常態下,還需要繼續創新思維,開拓思路,勇于挑戰困難,開創職業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的新未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