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哲:2018中國服裝杭州峰會暨首屆中國服裝智能制造大會致辭
在9月18日上午召開的2018中國服裝杭州峰會暨首屆中國服裝智能制造大會上,中國服裝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中國服裝協會會長孫瑞哲發表致辭。
圖: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中國服裝協會會長 孫瑞哲致辭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企業家和媒體朋友們:
大家好!
很高興在杭州這一匯聚先進制造業、創業及技術先驅的中心城市,召開“2018中國服裝論壇杭州峰會暨首屆中國服裝智能制造大會”。在此,請允許我代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中國服裝協會對峰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對杭州市余杭區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視野決定未來。作為中國服裝行業與世界互聯互通的國際化平臺,已連續成功舉辦兩屆的中國服裝杭州峰會,旨在匯聚全球時尚領袖、展現戰略創新視野,推動并深化“高層次對話、高水平交流、全方位合作”,為世界時尚經濟未來發展提供前瞻性思想和多元化路徑。
2016年,我們提出“時尚產業正迎來一個新時代”:以科技、文化、模式構筑的創新三角為基石,煉就品牌發展內生的新動力;2017年,20余個國家及地區的產業代表相聚余杭,共商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世界時尚產業合作發展的新藍圖。2018年,以“智驅時尚,數造未來”為題,我們共同開啟全球時尚產業發展的智慧藍圖與瑰麗想象。
自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經歷了從蒸汽時代到電氣時代再到電子信息時代的重大變革。如今,伴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縱深發展,我們又站在了工業歷史的新的轉折點,以互聯網產業化、工業智能化等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迅速興起,智能制造引領全球制造業變革已成為新一輪全球產業競爭的焦點。
我們看到,智能制造正在成為推進“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最重要的舉措。面對全新的發展環境,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的發展戰略,提出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新目標,推行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等一系列發展新模式,以迎接新時代。
智能化制造正在逐步具備良好的行業發展基礎。服裝業是基礎性消費品產業、民生產業,也是集中體現人類文化創意、技術進步和時代變遷的創新型產業。作為世界最大的紡織服裝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中國紡織工業具備了雄厚的產業基礎、完善的產業鏈配套體系和巨大的衣著消費市場,以智能制造彰顯時尚產業活力、締造新的商業模式、創造新的消費價值,這也給產業的發展再上臺階奠定了新的高度。圍繞“智能化裝備、智能化生產、智能化管理、智能化產品”的“智能”,要與“人工”達到“琴瑟和鳴”的理想狀態,恰恰是行業發展最具平衡力與可持續發展力的新動能來源。
一言概之,“智驅時尚,數造未來”,順應了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大勢,體現了行業發展的現實需要,也呼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在這里,圍繞“智驅時尚,數造未來”,和大家分享幾個觀點:
一、數字經濟構成了產業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做大做強數字經濟,擴展經濟發展新空間”。發展數字經濟,是中國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新引擎,對強國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數字經濟的發展,遵循“梅特卡夫定律”,即:網絡價值與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網絡使用者越多,價值就越大。互聯網不僅呈現了這種超乎尋常的指數增長趨勢,而且爆炸性地向經濟和社會各個領域進行廣泛的滲透和擴張。
當前,世界經濟加速向以網絡信息技術產業為重要內容的經濟活動轉變。這種爆炸式的滲透和擴張方式,正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也為紡織服裝產業經濟平衡規模化發展與內涵式發展,不斷拓寬產業邊界,培育新消費的動能,提供了無窮的想象力。
中國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產業配置網絡最完整的服裝大國,在創新能力、產業結構、信息化水平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仍存在著一定差距。隨著人口紅利、成本優勢的逐漸轉化,來自新興經濟體中低端制造競爭壓力逐漸顯現,同時在產業價值鏈高端領域與發達國家面臨更多直接競爭,中國服裝行業對科技創新帶動智能制造發展的需求日益迫切,以智能制造為代表的數字化經濟已成為行業新一輪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和重點,將對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產生巨大作用。
一方面,數字經濟的本質在于信息化,數字經濟的發展,將深度賦能紡織服裝產業自身的生產服務屬性——以“科技、時尚、綠色”作為產業新標簽的紡織服裝產業,制造業服務化的趨勢明顯,價值鏈由以制造為中心向以服務為中心轉變。契合消費者現代生活方式的服務要素,正在成為制造業企業越來越重要的生產要素。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具有極高的滲透性功能,使得制造業與服務業之間的界限模糊,出現了兩者相互融合、價值聚合的發展趨勢。
另一方面,數字經濟是一種速度型經濟,數字經濟的發展,將深度賦能紡織服裝產業自身的速率優勢——時間如同空間一樣, 是一個重要的范疇,也是一種寶貴的資源。數字經濟以接近于實時的速度收集、處理和應用信息,節奏大大加快。“兵貴神速”,數字經濟的發展,也給紡織服裝產業構建快速反應的供應鏈和服務鏈,樹立速度效益,加快優化供、產、銷經營環節和加快物流速度提供了重要的動力杠桿。
二、智能制造構成了實現數字經濟的必要途徑
真正的智能制造,本質在于信息化與自動化,又不止步于信息化與自動化,更在于以數據為核心的產業融合創新,以高度柔性與高度集成的方式,貫穿于制造全生命周期,進行全面、深度的滲透,達到制造業智能增長、包容性增長、可持續增長的目標。
結合《中國制造 2025》提出的目標和任務,紡織工業正全力加速“智能制造”的進程。《中國制造 2025》提出智能制造是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紡織工業智能制造包括智能化裝備、智能化運營和智能化產品三方面內容。
智能化裝備主要包括粗細絡聯等產品自動轉運系統、立體成型編織設備、印染數字化監控系統、光機電一體化縫紉系統等實現自動化、數字化控制、實時在線監測和自適應控制的關鍵裝備,實現機器代人,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實現柔性制造。
智能化運營包括智能化生產和智能化管理,智能化生產是紡織業分步驟建設智能制造示范生產線和數字化工廠,包括智能化紡紗示范生產線,從紡絲到產品包裝的智能化長絲生產線,全流程數字化監控的印染示范生產線,智能化服裝和家紡示范生產線等;智能化管理是整合供應鏈、設計、生產、銷售相關的全部環節,建立云工廠與實現電子商務。
智能化紡織產品是信息化技術在紡織終端產品上的直接應用,傳感、通信、人工智能技術與紡織技術結合開發智能化的紡織品服裝,應用于運動休閑、監測與健康護理、軍事和航空航天領域。
可以看到,中國紡織工業的生產力系統正經歷全面升級。勞動者方面,隨著行業工作復雜程度提升,勞動力競爭優勢正從數量向質量轉變。生產工具上,物聯網技術、傳感器、智能制造技術飛速發展。勞動對象方面,數據成為重要資源,紡織材料價值含量不斷提升,性能、功能、性價比、可獲得性、經濟型、環保性持續改善。
堅持以智能制造作為服裝行業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網絡技術與行業的深度融合,是構筑形成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數字經濟新形態的重要方式,也是加快服裝行業數字經濟發展的必要途徑。
三、發展智能制造的核心在于構建智能制造生態體系
近年來,服裝行業積極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戰略部署,注重智能制造生態體系建設,行業轉型升級邁出重大步伐。為了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工業轉型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關精神,中國服裝協會于2016年編制完成了《中國服裝制造2020推進計劃》,2016年 5月 9日,中國服裝協會在工信部支持和推動下,聯合相關產業協會、科研院校和龍頭企業在北京成立了“中國服裝智能制造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聯盟通過不斷優化服裝智能制造領域的資源配置、推動該領域的協同創新和推進創新成果的產業化應用,已經成為服裝智能制造領域中重要的信息資源平臺、研究開發平臺和成果推廣平臺。
目前,我國服裝智能制造工作穩步推進,全行業高新技術廣泛應用,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顯著提高,服裝行業在技術創新、制造升級等方面取得了許多具體的成績。與此同時,很多企業依然面臨技術改造動力尚顯不足、實施技術改造工作的投入成本較高、行業技術創新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等問題。這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構建生態體系,以促進智能制造發展。主要體現為:
一、加快智能制造的標準體系建設。推動服裝智能制造基礎理論、頂層架構、技術標準和核心技術實施指南的研究,從數字化生產線、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個性化定制模式、服務型制造、網絡聯盟協同制造等多角度、多層次入手,堅持智能制造創新驅動力,打造智能制造體系的互聯互通,建立服裝行業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進一步推動服裝行業智能工廠建設。
二、加快紡織服裝智能制造相關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研發。例如在服裝智能制造領域,提升對柔性材料抓取精準技術、半成品服裝精確傳輸定位技術、耐水洗低成本可復用 RFID芯片技術等技術的研發與應用能力。
三、加快對基于產業集群的紡織服裝智能制造公共服務平臺的培育。例如集成設計、打版、小型智能化流水線等功能的公共服務和示范平臺。
四、加快針對紡織服裝智能制造領域緊缺人才的第三方培養培訓工作。例如對服裝智能制造領域內智能制造總體構架工程師、精益管理(IE工程)工程師、RFID供應鏈應用工程師等人才的培訓力度。
2018年,正值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是行業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更是行業發展進入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在新的歷史方位,紡織服裝行業深化改革需要緊扣高質量發展的總要求,圍繞“科技、時尚、綠色”的行業新標簽,深化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中國服裝科技創新研究院”今天正式落戶藝尚小鎮,未來也將圍繞建設服裝科技強國,面向全球聚集創新資源,以“智高點”搶占“制高點”,成為中國時尚產業新引擎、新地標。
智能化在紡織服裝產業內的全面推廣,是一種思維方式,更是一種實踐法則;是一種頂層設計,更是一種生存邏輯;是一種動力引擎,更是一種優勢標配。我們要以智能化推動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實施智能制造工程,以智能化推動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創新,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著名的思想家愛默生曾經說過:“智慧的可靠標志就是能夠在平凡中發現奇跡”。讓我們腳踏實地,以理性的激情過濾浮躁,以智慧的能量為平凡的制造加持,共同迎接一個科技的、時尚的,綠色的美好未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