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學:做紡織“智”時代的先行者
近日,由南通大學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社會化應急服務體系關鍵技術研究》喜獲立項,這是該校安全防護用特種纖維復合材料研發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繼2016年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后,在科研創新領域取得的又一突破。
團隊負責人、安全防護用特種纖維復合材料研發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高強感慨地說:“能夠在全國紡織領域占得一席之地,是通大紡織團隊共同的榮耀,更是地方高校服務國家產業發展的重要使命。”
“從服務地方產業到對接國家需求、從默默無聞到小有名氣,高強正帶領他的團隊向高端紡織的‘智’時代闊步前行。”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說。
發力產業升級,下好科技創新“先手棋”
南通是全國聞名的“紡織之鄉”,也是江蘇省紡織產品出口量最大的設區市。作為傳統支柱產業,紡織業也面臨著向高端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的關鍵期。
產業的轉型升級,關鍵在于創新。瞄準這一目標,通大紡織團隊下足了功夫。
江蘇蘇通碳纖維有限公司原來是一家國有企業,1998年企業改制,產業發展面臨新的瓶頸。為此,企業向通大紡織團隊發出了“援助信”。自那以后,雙方便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最初的幫助企業提升產品質量,到鼓勵企業申報項目和專利,再到共同開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研究,經過多年的合作,江蘇蘇通碳纖維有限公司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為提高有機溶劑的回收率,團隊成員開展了有機溶劑回收用高效吸附材料及成套設備關鍵技術研究,這項成果在產業化后,將原來對有機溶劑的吸附性能從原來的90%提高到100%,大大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并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長期服務地方企業發展的實踐中,通大紡織團隊先后完成各類企業委托項目100余項,指導十余家企業成功申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有效提升了企業向高端智能轉型的技術含金量。
著力協同創新,打好平臺建設“組合拳”
“江蘇是紡織大省,但還不是紡織強省。”面對江蘇紡織行業發展現狀,高強直言不諱。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走進紡織“智”時代,學科的單打獨斗已經完全不能滿足當今社會的科技發展需求,“推進全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我們一定要發揮協同的力量,讓擅長的人做擅長的事。”高強說。
在校內,實驗室打造了一支開放式、共享型、跨學科的科研創新團隊。在紡織學科領域,整合了紡織、非織造、服裝、輕化、染整等專業方向的專家開展合作研究;在全校范圍內,吸收了化工學院、理學院、交通學院、電子信息學院、體科院等不同領域的學者參與課題研究。
在校外,實驗室聯合兄弟院校、國內著名科研機構、一流企業開展產業協同創新。針對紡織新材料的制造和應用,實驗室策劃并牽頭籌建了聚酰亞胺纖維應用技術聯盟,把纖維生產、纖維紡織加工、服裝生產三種類型的企業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這一舉措備受企業的推崇,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適應了市場需要。
助力國家戰略,當好軍民融合“護衛隊”
軍民融合是國家戰略,關乎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既是興國之舉,又是強軍之策。國家的戰略需求,給通大人的創新研究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臺。
去年12月,由通大牽頭、聯合十余家行業龍頭企事業單位設立的“安全防護用特種纖維復合材料研發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獲得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這是一個全鏈條式的國家科技創新平臺,也是通大紡織團隊致力協同創新結出的重要碩果。
安全與防護用復合材料是推動傳統產業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方向發展的重要突破口,是東部沿海地區各省相關規劃確定的發展重點。研究中心圍繞核生化防護復合材料、防輻射復合材料、防彈防機械傷害復合材料、熱防護復合材料、醫用防護復合材料和智能可穿戴裝備自主開發了多項技術。
南通大學黨委書記浦玉忠說:“加強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推動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學校建成高水平大學的內在要求。作為地方綜合性大學,應以平臺建設激發創新活力,以協同機制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加快有特色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建設步伐。”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