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工程”揭牌!遼寧紡織服裝行業劍指高質量發展
春風化雨、春華秋實,1978年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
歲月崢嶸、波瀾壯闊,2018年我們邁入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這四十年,我們的國家走向繁榮昌盛,中國紡織工業更是完成了偉大的躍變。在變革與發展中,遼寧省的紡織服裝行業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為了推動遼寧省紡織服裝行業高質量發展,提高產業市場競爭力,2019年1月26日在沈陽遼寧大廈召開了“遼寧省紡織服裝協會四屆七次常務理事擴大會議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行業表彰大會”。
來自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及行業相關機構的領導、演講嘉賓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夏令敏,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院長馮德虎,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研究員經濟學博士王遠鴻,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流通分會副秘書長王水元,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遼寧分院副院長姜迎娟。
來自遼寧省政府相關部門及行業協會的領導嘉賓有:遼寧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紡織處處長徐洪濤;原省紡織工業廳副廳長鐘文龍,原省紡織工業廳總工劉洪坤,原省紡織工業廳副廳長、省紡織行業管理辦公室主任詹惠珍,原省紡織行業管理辦公室副主任、省紡織行業協會會長李慶祥,原省紡織行業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李進富等。
來自遼寧省紡織服裝協會的領導有:遼寧省紡織服裝協會會長王翀、專職副書記劉詠梅,副會長胡冬梅、王孝久、王寶權、孔令杰、劉向陽、劉雪艷、杜綱、李棟、李瑛、李志謙、吳秋蕙、張仁海、張東元、張凱、高忠濤、潘力及監事長祝洪光、秘書長王昕等。
還有來自各地行業主管部門、各地產業集群、各專業市場、各高等院校的領導以及常務理事代表共同參加了會議。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夏令敏在致辭中對遼寧改革開放40周年紡織服裝行業所取得的成就表示肯定,對獲得行業表彰的企業家、院校、產業集群及公共服務單位表示祝賀。夏令敏介紹了全國紡織服裝行業的現狀,分析了遼寧的特點。他指出:遼寧要發揮特色優勢,把特色做精做強;把眼光放遠,立足于東北亞區域,遼寧大有可為;關注周邊區域的改革開發,經濟要發展,紡織服裝將會成為強有力的需求,企業家要抓住這個機會;產業集群要加大力度吸引人才,特別是要把我們走出去的人才吸引回來;全省應一盤棋考慮產業發展,實現優勢互補,互相借力抱團發展。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王遠鴻作了題為“貿易戰背景下的2019年經濟形勢與政策”的主題演講。他從2018年國內市場變化,2019年經濟發展機遇挑戰、經濟政策取向分析、經濟工作重點任務和經濟形勢分析展望五個方面分析了國內市場的發展趨勢。
王遠鴻表示,2018年國內市場穩中有進有變,一方面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推進,新一輪改革開放穩步加力,城鄉區域重大戰略穩步實施;另一方面中美經貿摩擦的影響逐步顯現,國內經濟增速再現逐季回落,“處置風險的風險”不容忽視,就業和居民收入壓力大。
王遠鴻在談到2019年經濟發展機遇挑戰時指出,從國際環境看世界經濟和貿易總體上有望延續復蘇態勢,但外部環境更加復雜嚴峻:從國內環境考察,一些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周期性、政策性矛盾和問題依然突出,隨著中美貿易摩擦不利影響逐步顯現,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有可能進一步顯性化。
王遠鴻在談到2019年經濟政策方向時指出,一是宏觀政策要強化逆周期調節;二是結構性政策要強化體制機制建設;三是社會政策要強化兜底保障功能;四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上下功夫;五是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他在談到2019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時指出,一是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二是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三是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四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五是加快經濟體制改革;六是推動全方位對外開放;七是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
最后在談到2019年經濟形勢分析展望時,王遠鴻預測出口增速明顯下滑,工業回升動力不足,三產增速小幅回落,物價水平小幅上漲。
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院長馮德虎在會上作題為“紡織服裝業發展新路徑探尋”的演講。馮院長介紹了浙江智能制造、廣東產業生態鏈、福建運動戶外、江蘇跨界融合和走出去,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等各省的發展路徑和企業案例,分析了遼寧的特點與問題,指出:遼寧要走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之路。在創新發展中要強化現有的優勢、挖掘潛在的優勢、借鑒優勢經驗、打造集成創新體系;在高質量發展中,要整合資源、優化結構、爭強活力、提升質效。
遼寧省紡織服裝協會會長王翀作了“不忘初心創輝煌凝心聚力謀未來”為主題的四屆七次常務理事會工作報告,總結了過去一年協會所做的工作,并對協會下一步工作重點做了詳細說明。2019年協會將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重點圍繞五大工程開展工作。
遼寧省紡織服裝協會五大工程
1、美媽媽工程
利用扶貧攻堅、鄉村振興等發展機遇,充分整合和發揮我省人力資源、區位交通、產業基礎等優勢,積極引導承接從產能轉移到產業轉移工作,由遼寧省紡織服裝行業協會發起,計劃在全省推動實施“美媽媽工程”。“美媽媽工程”中的“媽媽”代表孕育、滋養、勤勞而“美”代表經濟獨立、自強自立的內心屬性與外在的時尚審美,美媽媽代表現代女性的新的價值取向。一個崗位美化一個母親,一個母親幸福一個家庭,無數個家庭繁榮一個產業、一個產業支撐一方經濟。
2、區域品牌(產業集群)試點升級工程
集群式發展,是遼寧紡織服裝行業的突出特征,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實現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涌現出一批極具特色的區域品牌(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占據遼寧紡織行業70%的產業集群對于行業的穩定發展將起到重要支撐作用。隨著市場經濟變化,消費生活方式的轉變,我省紡織服裝產業集群正在處于新的升級關鍵期。協會將積極引導產業集群向高質量發展,協助地方政府制定新時期的產業規劃,在優化產業結構、智能制造、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積極努力,推進我省的產業集群建設向創新驅動的科技型產業集群、文化引領的時尚型產業集群、責任導向的綠色型產業集群、聯動發展的開放型產業集群、和諧共進的普惠型產業集群等方向升級發展。
3、產學研合作與雙創升級工程
經過調研,遼寧高等紡織服裝專業院校共計14所,在校紡織服裝專業學生約7000人,其中研究生289人,博士生9人。協會將在推動深化產學研合作+打造“雙創”升級版上做出新的嘗試。每年將精選各所院校的學士、碩士、博士與行業企業進行有效對接,立足企業需求,搭建好產學研合作直通車。同時為遼寧的紡織服裝院校“志”高人才和“智”高創業者的優選項目落地做好行業咨詢和深度服務工作。
4、優質制造企業服務工程
遼寧的紡織服裝企業中,70%為加工制造業企業,特別是服裝企業,由于多年從事日韓、歐美出口,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鍛煉出一批技術精湛的工人隊伍。無論市場模式如何創新,好產品始終是服裝行業、企業競爭的本質與核心,但是客觀來看,我省紡織服裝企業在產品設計、個性化等方面依然存在差距,在高質量發展的同時,還需更加聚焦產品,積極滿足市場個性化需求。
協會將積極搭建優質制造企業間的對接平臺,并推動智能制造在行業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引領作用,助力紡織服裝優質制造產業鏈的形成和完善。
5、非遺文化協同創新工程
弘揚紡織傳統文化,振興紡織傳統技藝對于紡織強國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協會將與政府和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努力,推動紡織非遺的傳承與發展。一方面,協會將做好非遺傳承人與品牌、設計師間的資源對接,同時積極推動傳統手工藝與現代生產技術相結合,吸納更多有實力、有渠道的企業參與到紡織非遺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中來;另一方面,協會也將積極搭建平臺,舉辦紡織非遺主題活動,并通過多渠道加大對紡織非遺的宣傳力度,助力紡織非遺走進生活。
本次會議特別議程:遼寧紡織服裝協會為產學研合作開啟直通車。大會邀請了大連工業大學服裝學院的四位研究生來到現場,他們把碩士論文開題從校園帶到行業協會的常務理事會上,引起企業家們和在場集群領導極大的興趣和關注,大家紛紛表示要支持與合作。
范洪玲
“治愈系”理念下產婦服的創新設計
李宗展
現代舞臺服裝面料應用分析與模式探究以歌舞類節目為例
劉金瑩
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及文創產品設計以滿族刺繡為例
張皓
朝陽化石圖案在文創產品中的創新設計
四十載遼寧紡織服裝行業櫛風沐雨,砥礪前行。協會工作人員在退休的行業老領導幫助下,通過回顧和查閱資料,整理編輯了《改革開放40周年聚焦遼寧紡織服裝行業》沙畫宣傳片,參會的代表一起回顧了四十年的光輝歷程。
改革開放40年來,遼寧省紡織服裝行業與時俱進,改革創新,涌現出一批銳意進取、勇于創新、無私奉獻的優秀企業家、人才培養院校和造福一方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
為了樹立行業典范,凝聚榜樣力量,弘揚改革開放精神,授予于君開等15人為改革開放40周年遼寧省紡織服裝行業功勛企業家、授予于寬仁等26人為改革開放40周年遼寧省紡織服裝行業突出貢獻企業家、授予王娜等13人為改革開放40周年遼寧省紡織服裝行業優秀青年企業家,授予大連工業大學紡織與材料工程學院等9所院校為改革開放40周年遼寧省紡織服裝行業人才培養院校突出貢獻單位,授予興城泳裝產業集群等5家產業集群為改革開放40周年遼寧省紡織服裝行業示范產業集群,授予大連市服裝紡織協會為改革開放40周年遼寧省紡織服裝行業公共服務突出貢獻單位。
紡織人奉獻與拼搏精神需要代代傳承,會議特別安排在校的紡織服裝專業青年學子代表為原紡織廳、原紡織行辦的老領導獻花。這些老領導們在遼寧省紡織服裝行業四十年的跌宕起伏中,用智慧與汗水,為行業引路、指明方向,付出畢生精力為行業發展做出卓越的貢獻。原省紡織工業廳副廳長鐘文龍,原省紡織工業廳總工劉洪坤,原省紡織工業廳副廳長、原省紡織行業管理辦公室主任詹惠珍,原省紡織行業管理辦公室副主任、省紡織行業協會會長李慶祥,原省紡織行業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李進富等代表行業老領導接受了大家真誠的敬意。
本次大會由遼寧省紡織服裝協會秘書長王昕主持
大會之后與會人員共同參加了“展紡織服裝人才藝·講紡織服裝人故事”2019遼寧省紡織服裝協會迎新春聯誼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