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非遺傳承 人大代表呼吁設立手工刺繡研究院所
手工刺繡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民族工藝,也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時代發展,部分手工刺繡工藝在發展中遇到不少難題。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榮玉民族服裝廠苗家刺繡技術員李紹玉14日在北京呼吁,希望有關部門建立國家級傳統手工刺繡專門研究(院)所,推動非遺傳承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榮玉民族服裝廠苗家刺繡技術員李紹玉。受訪者供圖
李紹玉是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彭水苗繡”代表性傳承人,七八歲便開始學習刺繡。年輕時,李紹玉外出務工,在工作中識得了“掌握一門技藝”的重要性。2006年,她返鄉創業,拾起苗家刺繡手藝。李紹玉負責把關技術,其愛人負責管理,倆人在家鄉培養出不少繡娘的同時,“彭水苗繡”品牌也逐漸被業內熟知。
“在重慶,除了彭水苗繡之外,酉陽苗繡、萬州三峽繡、巫溪大寧河刺繡,都是山城非遺文化的名片。”李紹玉介紹,經調查研究,她發現業內人士普遍形成一個共識:期盼有關部門牽頭建立傳統手工刺繡研究(院)所,并對傳統手藝的傳承與發展做專題研究,多方面、多形式化地將刺繡運作過程、刺繡工具、刺繡歷史等進行對外展示,不斷緊跟時代潮流,豐富刺繡的展示方式和內容。
李紹玉還提到,當前刺繡市場存在行業環境不夠完善、技術人員短缺等問題。為此,她提出兩點建議。一方面,她希望國家相關部門關注和完善刺繡行業,加強對刺繡市場的監管,避免仿制刺繡、質量低劣刺繡、粗制濫造刺繡在市場上流通;及時糾正刺繡市場當中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確保手工產品的質量,進而促進傳統手工刺繡良性發展。
另一方面,針對當前傳統手工刺繡人員青黃不接現象,李紹玉建議相關部門將刺繡傳統手工藝納入教育體系。在高校內開設傳統手工刺繡專業課,加強年輕人對這一傳統文化的了解,激發年輕人的學習興趣,培養傳統手工刺繡人才。
李紹玉在“彭水苗繡”培訓班上指導學員。受訪者供圖
李紹玉告訴記者,結合工作實踐表明,非遺傳統技藝可助力扶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以其公司為例,2018年舉辦了為期一個月的“彭水苗繡”非遺扶貧培訓,培訓了46名學員,其中建卡貧困戶26名。培訓結束后,學員全部掌握了刺繡基礎技能,35名學員與公司簽訂了長期勞務合同,月收入均在1800元以上。
針對非遺技藝參與扶貧,李紹玉建議,有關部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非遺技藝扶貧項目庫;建立非遺技藝扶貧金融服務體系;同時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加強部門聯動,根據群眾需求,重點對建卡貧困戶、留守婦女、殘疾人等群體,舉辦不同形式的技能培訓、宣傳推廣、營銷服務,確保脫貧不返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