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產業遷移何時來?中國紡織業遷移路徑及產業發展趨勢報告全覽
全球紡織業的轉移可以劃分為6個階段:近代紡織工業化生產起源于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美國在20世紀初接力英國成為新的紡織制造中心,二戰后全球紡織制造中心轉向日本,1970年代后又逐步轉移到韓國、中國臺灣和香港地區;隨后,中國在1992年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目標后開放程度提高,2001年加入WTO后對外貿易迅猛發展,順利成為全球紡織制造中心。近年來,東南亞國家由于勞動力成本等方面的優勢開始逐步承接其他國家部分低端制造產能,紡織品制造和出口貿易快速增長,紡織制造中心有向東南亞國家轉移的趨勢。而從國內看,中國大陸地區紡織產業正在由東部地區向中西部等地區轉移。
全球紡織產業遷移歷程:歷經多次轉移,目前中國穩居紡織制造核心地位
階段1:第一次工業革命將英國推上全球紡織業中心位置
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序幕逐漸拉開,機器化工廠逐漸取代家庭小作坊模式的紡織生產,英國成為了最早進行紡織品工業化生產的國家。
根據《中國紡織經濟》有關數據,1710-1740年英國的紡織業產量復合增長率為1.4%,1770-1810年復合增長率增至8.5%;到19世紀,英國棉紡錠數的出口值占全球總出口值的70%。工業化生產使得英國棉紡織業高速發展,棉紡織品的生產量快速增長,從而向全球出口棉紡產品,自此英國成為全球紡織業中心,此時的紡織原料以棉花為主。
階段2:20世紀初紡織制造中心轉移到美國
棉紡織產業的工業化生產使得原料棉花的需求量迅速提升,美國利用豐富的土地以及勞動力資源大力發展棉花種植和毛衣,逐步成為紡織原料輸出中心。1793年美國軋棉機的發明使得籽棉加工處理效率極大提高,解決了美國棉花生產的主要制約因素,棉花種植業迅速發展,產量和出口量均大幅提高。
美國除紡織原料——棉花產業全球地位迅速攀升外,工業技術的逐漸推廣使得美國的棉紡織業也快速發展,棉紡錠數從1832年的120萬錠上升到1895年的1610萬錠。根據《中國紡織經濟》,1913年,美國占世界棉紡織總量的比重首次超過美國,正式取代英國成為全球紡織制造中,此時的紡織原料以棉花為主。
階段3:二戰后,日本成為新的全球紡織產業中心
二戰結束后,全球紡織中心向日本轉移。第一,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和勞動保護制度的健全,美國勞動力成本大幅提高;第二,二戰后新興產業的興起,美國開始將紡織等傳統工業向外轉移;第三,當時日本和德國都積累了一定的工業基礎,但德國的勞動力增長更快,故美國選擇扶持日本的紡織工業。有關數據表明,1957年日本紡織品出口額全球排名第一,日本正式成為新的全球紡織產業中心,此時,紡織品已經不僅僅是棉了,合成纖維技術已經大量應用。
階段4:1970年后,亞洲新興國家和地區接力日本成為全球紡織產業中心
日本紡織業向海外轉移的原因主要概括為兩點:第一,受政治因素和歐美保護主義影響,戰后日本紡織業等工業的高速發展及出口導向性的經濟特征使得每日關系矛盾凸顯,在美國的壓力下日本簽訂了多項協議減少紡織品的出口;第二,在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下,日元持續升值,使得日本的紡織品在國內生產再出口的國際競爭力下降,但卻有利于日本企業進行海外投資。
在產品成本優勢下降的情況下,日本開始將紡織業向海外轉移,日本紡織業在全球地位逐漸衰退。考慮到距離優勢,對外開放程度高、消費市場廣闊、勞動力成本低的韓國、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成為了紡織業轉移的最佳目的地,自此,亞洲新興國家和地區逐漸接力日本成為全球紡織產業中心。
階段5: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逐步成為全球紡織制造中心
這一階段紡織制造中心的轉移主要是因為:其一,整體貿易環境的額外,如1986年,美國對韓國、中國臺灣和相關地區出口到美國的紡織品進行限制,年遞增率分別限制低于1.7%、0.8%和0.5%;其二,我國對外開放程度提高,大陸地區的勞動力成本遠低于韓國、中國香港和臺灣地區,大批外資企業開始在沿海地區投資;其三,2001年,中國加入WTO,貿易自由化進程加快,2005年WTO全面放開紡織品出口配額限制,出口壁壘減小。以紡織品——棉紗線出口金額為例,加入WTO前后,紡織品出口市場迅速打開,中國正式進入紡織業全球市場,充分利用勞動力優勢和市場優勢逐步成為全球紡織制造中心。
國家統計局 圖表6:1998-2018年中國紡織品——棉紗線出口金額相關情況(單位:億美元,%)
階段6:2012年后,東南亞國家勞動力優勢凸顯,中國紡織產業向外遷移
國內紡織產業發展目前已經比較成熟,經濟水平的提高、適齡勞動人口比重下降使得近年來招工困難,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并且工業用土地成本攀升、環保政策趨嚴,紡織企業在國內實現規模再擴張面臨諸多限制因素。
第一,中國制造業職工平均工資持續增長,企業利潤空間逐漸收窄;近年來,隨著我國工資水平、人力社保、福利等方面的提升,導致我國人力成本持續上升,制造業低成本優勢逐步消失。2017年,中國制造業職工年平均工資已經增長至了6.45萬元。
事實上,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同時,國內環保政策的趨嚴也增加了紡織企業的生產成本,進一步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從中國紡織行業的毛利率來看,2012年至今,行業毛利率總體呈明顯下滑趨勢,表明行業的盈利空間不斷收窄,行業發展變得越來越無利可圖。
第二,中國整體工資水平遠超東南亞國家;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發布的《2018/2019全球工資報告》,中國的平均工資水平遠高于泰國、越南和柬埔寨;2017年,中國的平均工資約是越南的四倍。也就是說,人力成本低曾是國內紡織企業的制勝法寶,但如今卻逐漸成為行業發展的桎梏,促使紡織業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越南、柬埔寨、非洲國家等地轉移。
第三,越南紡織業貿易優勢大。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國際貿易環境較為優越,出口歐美等發達國家存在關稅優惠,如2015年12月,越南與歐盟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協定于2018年生效,根據協定內容,越南與歐盟兩個經濟體之間99%的貨物關稅在協定生效后將被取消,越南對歐出口迎來“零關稅”時代。棉花進口配額也不受限制,加之政府大力鼓勵紡織業發展,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紡織業外企投資,成為中國紡織企業規模擴張和對外投資的熱門選擇。
2018年的中美貿易戰,自9月24日起,美國對來自中國的2000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這份清單中的征稅產品共5745項,其中涉及紡織業共計917項,涉及全部種類的紡織紗線、織物、產業用制成品以及部分家用紡織品等,涉及產品年出口額超過40億美元;后又宣布,美方原先對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的關稅,2019年1月1日后仍維持在10%,而不是此前宣布的25%。
綜合以上分析,國內紡織業勞動力優勢的消失、東南亞國家勞動力優勢凸顯,且紡織業貿易優勢大,2012年前后我國紡織行業部分低附加值業務開始加速向以東南亞為主的國家轉移。
全球紡織產業轉移歷程總結
總體來看,全球紡織業的轉移可以劃分為6個階段:近代紡織工業化生產起源于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美國在20世紀初接力英國成為新的紡織制造中心,二戰后全球紡織制造中心轉向日本,1970年代后又逐步轉移到韓國、中國臺灣和香港地區;隨后,中國在1992年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目標后開放程度提高,2001年加入WTO后對外貿易迅猛發展,順利成為全球紡織制造中心。近年來,東南亞國家由于勞動力成本等方面的優勢開始逐步承接其他國家部分低端制造產能,紡織品制造和出口貿易快速增長,紡織制造中心有向東南亞國家轉移的趨勢。
中國大陸地區紡織產業遷移路徑分析
國家高度重視紡織產業的遷移
紡織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也是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雖然紡織產業正逐步向東南亞地區遷移,但是面臨中國國內如此巨大的需求市場,紡織產業全部外遷也是不合時宜的。因此,紡織產業的遷移過程必須是國內、國外齊頭并進。
中國紡織產業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和問題也日漸凸顯,我國紡織產業的集中地——東部沿海地區要素制約加劇,成本上漲較快,競爭優勢減弱,而中西部地區比較優勢尚未得到充分發揮。從黨中央和國務院發布的《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到工信部發布《關于推進紡織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國家高度重視紡織產業轉移,推動紡織結構調整,優化產業布局,國內紡織產業的遷移勢在必行。
紡織產業向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轉移
相比東部地區,中西部、東北地區在土地、勞動力資源方面具有比較優勢,但隨著全國經濟的發展,這一優勢也在逐步減弱。因此,如何真正發揮中西部地區資源優勢和發達地區紡織企業的優勢,有效促進產業轉移工作開展成為業界關注的問題。
政策導向仍然在產業轉移中發揮著主要作用,工信部發布《關于推進紡織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中對紡織產業的遷移做出了引導方向,“因地制宜”是紡織產業遷移路徑的重要因素,通過整理并匯總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的優勢,總結紡織產業轉移方向如下:
以園區模式在國內轉移紡織產業
在沿海城市產業結構調整、中西部地區投資環境改善的背景下,工信部聯合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構建全國紡織產業轉移試點園區,旨在整合資源優勢,引導紡織產業有序轉移,實現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建立的園區。截止到2018年底,中國已經有36個全國紡織產業轉移試點園區,有8個被評為全國紡織產業轉移示范園區。
隨著我國紡織產業戰略格局的調整,很多地區都將承接紡織產業轉移作為發展地方經濟的重要途徑,紛紛建設紡織服裝產業園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但并非所有產業園區都成功承接紡織產業。探究8大中國紡織產業轉移示范園區發現,轉移示范園區都有其獨特的優勢:如海外過渡優勢、原料優勢、產業基礎優勢、勞動力優勢和智能化優勢等。
從這36個紡織產業轉移試點園區的分布特征來看,除江蘇地區有兩個以外,其余全部分布在中西部地區;以勞動密集型為特點的紡織產業從沿海向中西部轉移的趨勢,預示著紡織結構調整力度的不斷深化。通過積極探索沿海紡織產業集群整體“移土栽培”,與中西部共建產業園區,以產業帶動城市建設、以城市化推動園區發展的這一產業轉移模式具有引領和示范作用。
紡織產業發展趨勢
全球紡織產業發展趨勢:繼續向東南亞地區遷移
中國紡織行業景氣度正處于下行過程。而此時,東南亞以及非洲一些國家卻在人力成本端表現出明顯優勢,中國紡織業龍頭魯泰A、聯發股份、百隆東方、華孚時尚、天虹紡織、成衣制造龍頭申洲國際以及襪類龍頭健盛集團等公司紛紛在這些地區進行產能擴張,部分企業的海外產能占比已經接近了40%,并仍在積極布局。可見,紡織產業相關的企業布局東南亞等海外地區已是大勢所趨,全球紡織制造中心將繼續向東南亞等海外地區遷移。
中國大陸地區紡織產業發展趨勢:繼續向中西部轉移
中國大陸地區,紡織業向中西部轉移升級成為主旋律。不論是在東部企業“走出去”投資海外,還是把部分產能轉移到中西部,投資都伴隨著淘汰落后、改造升級、引進新裝備等多項挑戰。中西部在承接轉移及新建企業、園區的過程中,都不能盲目擴建;中西部在承接轉移方面要特別注意東部產業鏈的延伸,注意與東部對接;各地要根據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確定紡織業的定位,要結合本地區在區位、原材料資源、勞動力、產業基礎等方面的優勢和特色,選擇差別化的錯位發展戰略。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