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中國十大紡織科技”發布會側記
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聚丙烯腈長絲及導電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打破國外公司壟斷的國產化Lyocell纖維產業化成套技術及裝備研發……6月20日,作為第十七屆中國?海峽創新項目成果交易會(又稱“6?18”)的系列活動之一,2019中國紡織科技成果對接會暨第六屆“中國十大紡織科技”發布會在福建泉州舉辦,會上公布了“中國十大紡織科技”項目。
這場紡織“科技盛宴”以“聚科技,智未來”為主題,覆蓋了紡機設備、纖維、紗線、面料、印染、后整理等紡織全產業鏈的約30個國內領先甚至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紡織科技項目。
本次活動由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泉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泉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泉州市科學技術局主辦;《紡織科學研究》雜志社、中紡院海西分院承辦;晉江市發展和改革局、晉江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晉江市科學技術局、化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泉州市人才創新共享聯盟協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指導。
填補空白突破壟斷,中國十大紡織科技評選揭曉
據了解,該活動已經成功舉辦6屆,經過持續6年的科技成果發布與產業鏈上下游對接,中國紡織科技成果對接會暨“中國十大紡織科技”評選活動已成為極具影響力的紡織科技發布與對接平臺。
十大科技獎項發布是每年對接會最重頭、最受期待的一個環節。歷時4個月、經過海量網絡投票與20余位專家投票嚴格評選而出的年度最具價值“中國十大紡織科技”及三個子獎項——產業推動獎、應用示范獎以及新銳科技獎在活動中一一揭曉。今年,共有29個項目入圍“中國十大紡織科技”項目評選,不乏一些突破了國外壟斷、極具發展潛力的項目。
如常熟市翔鷹特纖有限公司與東華大學歷經13年自主研發建立起的國內唯一的百噸級聚丙烯腈長絲生產線。曾經,聚丙烯腈長絲一直處于“一絲難求”的局面,因為只有三菱麗陽等幾家日本企業具有小規模生產能力,但其對中國實行技術封鎖,聚丙烯腈導電纖維市場更是完全空白。該項目開創了纖維自主創新的新思路,整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再如,Lyocell纖維被譽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綠色纖維,產業化溶解條件苛刻,紡絲難度大,溶劑回收要求高,生產成本高,裝備和控制系統復雜,是國際纖維界公認的高難度項目。此項技術曾長期被國外公司壟斷,且對外采取了嚴格的技術封鎖。為此,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從1998年立項,歷經18年攻關,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國產化Lyocell纖維制備成套技術和裝備,成為全球第二家擁有Lyocell纖維自主知識產權產業化技術的公司,并于2018年12月底,實現單線年產3萬噸新溶劑法纖維素纖維產業化生產線投產成功,提前1年完成了國家“十三五”建成單線年產3萬噸的產業規劃,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此外,天津工業大學、大連華綸、吉安三江超纖研發的雙組份紡粘水刺超細纖維(直徑可達3~5μm)非織造材料制備技術,也打破了國外在該領域的技術壟斷,實現了雙組份紡粘水刺超細纖維非織造材料的關鍵裝備產業化。
據了解,這10個紡織科技項目在網絡投票中共獲得43000余票,在225張專家總票數中獲得129票,占比超過57%,由此可見,專家和行業眾多的從業人員對這10個紡織科技項目給予了高度認可。
多項配套活動對接,全方位詮釋紡織科技價值
除了十大科技獎項發布,此次盛會還包含項目演說、智囊解惑、服裝秀演、科技長廊,以及樣板企業參觀五大環節。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