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減少庫存增加,福建棉紡企業如何挺過轉型陣痛?
有人曾說,紡織在福建做成千億集群產業,并不值得大驚小怪,因為在改革開放之后,福建民營經濟就是從紡織服裝開始起步的。從最初的“三來一補、前店后廠”再到形成現代化的產業集群,福建正在用華麗的數字書寫著一段段紡織傳奇。
具體到棉紡行業,福建地區更是我國棉紡版圖中不可缺少的一塊。一直以來,福建紗線產業發展的腳步從未停歇。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1~12月,中國紗線產量2976萬噸,其中福建紗線產量超過山東、河南,以全年累計569.21萬噸的數據躍居第一位。而2017年,福建紗線產量還排在山東、河南之后,居國內第三。
行業數據的增長離不開當地企業的進步發展,但在當前棉價下跌、國際環境復雜的背景下,國內棉紡行業正在經歷陣痛,而福建棉紡行業也未能幸免,面臨內外沖擊,福建棉紡行業該何去何從?棉紡企業又該如何殺出市場重圍?
棉價下跌
福建棉企庫存壓力大
近幾年,福建省棉紡產業的發展迅速。數據顯示,福建省年用棉量從幾年前的四五十萬噸增長至100多萬噸,而當地棉紡產業鏈的布局也日趨完善。
據福建省紡織協會統計,目前該省棉紡紗錠規模突破1300萬錠,居全國第6位。其中福州地區800多萬錠(長樂700多萬錠),泉州地區100多萬錠,三明地區200多萬錠,莆田、龍巖、南平、漳州等地區共計150多萬錠。棉、棉混紡、化纖混紡紗線開發成為福建紗線產品的特色,非棉紗線、織物開發加快,滌綸、粘膠以及化纖混紡紗產量在國內居首位。2018年全省棉紡紗線實際產量569.21萬噸,其中純棉紗85.35萬噸,棉混紡紗244.76萬噸,化纖紗239.10萬噸。福建省棉紡紗線主要銷售到廣東、浙江、江蘇以及福建本省的專業市場。
雖然發展勢頭異常迅猛,但福建地區相比國內其他紡織大省,也存在自身的一些劣勢。業內專家認為,福建紡織產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企業勞動力不足,部分棉紡企業缺工,面臨招工難問題;二是企業技術改造資金短缺,企業轉型升級進展緩慢;三是企業自主開發能力不足,人才短缺,產品結構較為單一,缺乏下游終端品牌,同質化競爭激烈;四是棉紡行業品種主要是滌/棉、滌/粘、純滌和純粘四大類,純棉產品少,其它纖維混紡品種則更少,并且紗支大多數是21支~60支,60支以上的高支紗較少。
此外,經記者了解,福建棉紡織企業突出特點是原料和產品兩頭在外,與原料地建廠的企業相比,不具有采購成本優勢;與接近消費市場的企業相比,銷售優勢也相對弱一些,企業只能在加工過程、產品質量上狠下功夫。比如當前新疆棉運至福建的汽車運費是700元/噸(不含每噸500元的運費補貼),正常情況是800元/噸,運至河南基本在600元/噸,在11月出疆高峰期可達到1400元/噸~1500元/噸。
在當前棉價下跌、市場需求不振的背景下,福建棉紡企業也面臨著經營困難。福建永安的一家企業采購部主管表示,該地區棉紡企業生產規模以5萬錠~10萬錠為主,棉紗正常周轉庫存一般在7天左右,但今年從4月份開始銷售遇到困難,目前庫存在20天左右,明顯偏高。
“當地有些企業為了資金周轉,已經將混紡紗降價到1000元/噸~2000元/噸虧損處理。即便虧損運轉,企業也不能輕易停工。”有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相較內地紡織企業集中在縣村一級,永安企業員工基本靠打過工維持生活,一旦出現關停,想要重新開張的難度會遠遠高于山東、河南、江蘇等紡織大省。
據了解,在這輪棉價大跌過程中,福建紡織企業承受的壓力較大。河南、山東等地企業可以將原料庫存周轉期降至7~10天,但是福建紡織企業生產滌棉混紡產品,加上配棉和運輸距離緣故,庫存一般都在2~3個月,即便庫存少的企業也維持在1~2個月,可想而知在棉價大跌、產品累庫的過程中,企業兩頭都要承受很大壓力。
歷經陣痛
轉型升級殺出市場重圍
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中小企業往往更易受到沖擊,而對于有實力的紡織企業來說,歷經轉型“陣痛”才能增強抗風險能力,殺出市場重圍。
事實上,近兩年福建省的棉紡企業已經在積極謀劃轉型升級并付諸實踐中。企業要么加碼產品研發走差異化市場道路,要么進行技術改進向智能工廠邁進,要么積極投資建廠擴大規模以增強贏利能力,而位于福建長樂的新華源集團就是第一種,通過不斷研發新產品來站穩市場腳跟。
據記者了解,2018年新華源集團聯手賽得利公司重點推出的Sadaer系列產品就備受下游面料企業的肯定,引領了紗線市場的新潮流。新華源集團董事長陳宗立表示:“終端市場對產品差異化和個性化的需求特點已經非常明確,圍繞這樣的市場環境,很多企業都必須考慮如何進行相應的產品創新。”目前,100%Sadaer纖維素纖維已批量生產50支~120支賽絡緊密紡紗線,各項指標穩定,紗線特點鮮明,可媲美于各類高端差別化產品,在市場上有仿天絲之美譽,深受客戶歡迎。
無獨有偶,作為一家生產高端環保紗線的高科技紡織企業,福建省永泰縣的華爾錦紡織有限公司專注特色產品。該企業主要生產32S~100S木代爾紗、天絲紗、竹纖紗,珍珠纖維、棉單紡和混紡等高端環保、健康紗線,其“華爵牌”紗線榮獲福建省著名商標。
面對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華爾錦紡織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長陳依華認為深化企業品牌定位,發展特色產品非常關鍵。“現今整個行業都在發生改變,已不是單純局部調整,而是整個經營模式都在發生改變,以往的大批量生產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階段的市場發展,必須走差異化、個性化定制模式,發展符合企業實際和市場需求的特色產品,進一步加大產品研發力度和新品研發速度,引進國內外先進機械設備,將研發新品進行到底。”陳依華說。
位于長樂的福建長源紡織有限公司,于去年年末推出萊賽爾環保系列針織紗新產品,公司首席質量官戴月萍表示,萊賽爾纖維本身具有良好的力學性能和吸濕性能,長源紡織萊賽爾環保系列針織紗及其經由織造、染整工序制成之面料,兼具棉的舒適性、滌綸的強度、毛織物的豪華美感和高檔仿真絲織物的優良品質。目前,長源紡紗規模達60萬錠,月產紗線7000多噸,自動化程度高。
機遇在前
做大做強堅守品質底線
近幾年,福建省通過包括“機器換人”等方面的產業扶持政策,大力促進地區的產業發展。據福州市紡織工程學會理事長陳春介紹,目前福建省棉紡紗錠超過1300萬錠,重點產業集群地長樂占比超過50%。以長樂為例,企業十分重視技術改造,很多優秀的裝備技術都得到了應用,企業生產效率、單位用工以及產品品質都得到了大幅提升,目前平均萬錠用工約為40人,大幅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
而關于福建省棉紡行業的轉型升級,中國棉紡織行業副會長葉戩春提出幾方面措施:
一是向生產自動化、連續化方向發展。高新技術與傳統紡紗織造技術結合已經成為業界的共識,將高產、高速關鍵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提高勞動生產率,解決用工難問題。
二是向在線自動監控、檢測方向發展。實現關鍵紡紗設備對單機主要工藝參數、生產數據的在線監控,在設備參數調解方面也更加便捷,實現人機對話。
三是向應用新型紡紗技術方向發展。加快新型紡紗方法的技術應用及推廣,以及紡紗工藝檢測和控制技術不斷創新,如緊密紡、噴氣渦流紡、全自動轉杯紡技術的普及,另外如花式紗、竹節紗、包芯紗、包纏紗、賽絡紡紗等,可生產高檔次的紡織品,提高附加值。
四是應用非棉纖維創新產品結構。色纖、棉、毛、麻、絲等各種纖維采用不同組分(兩種以上的纖維)混合紡紗,具有不同外觀和服用效應,可使普通原料在原來的狀態下具有極高的附加值,經過處理后可暢銷市場。
無論如何,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企業能做的便是強大實力,即便歷經轉型“陣痛”,也需堅守品質底線。唯有如此,棉紡行業才能穩中向好,不懼外部風險與變化。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