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場“化纖業G20峰會”!大咖齊聚安徽蚌埠熱議行業大勢
因擔當著"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的重要職責,淮河這條長河與秦嶺這座大山在我國有著特別的分量。深受河流文明影響,淮河之畔坐落著眾多城市,安徽蚌埠便是其中之一。
在關心城市發展活力的市民眼中,蚌埠是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城市,也是淮河生態經濟帶區域核心城市。而在材料界人士眼中,蚌埠也有著自己的特色。當前,蚌埠正聚焦硅基、生物基新材料"雙輪"驅動,打造"雙千億"產業集群,建設世界級新材料產業基地,全力打造"創新之城·材料之都"。
9月4~5日,第25屆中國國際化纖會議(蚌埠2019)在安徽蚌埠召開,這座位于淮河之濱的城市一下子進入"全球化纖時段"。全球多個國家的化纖從業者共聚一堂,暢談行業發展情況。
中國國際化纖會議自1985年開始舉辦,到目前已經舉辦了24屆,已成為全球化纖界知名的、規模最大的年度行業盛會。其發展歷程和年度主題,一一見證、記錄了中國化纖工業一路走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在不同階段的發展側重點,以及在不同時期取得的引人矚目的成就,同時,也在客觀上見證、反映了全球化纖產業競爭格局的深刻變化。
本屆中國國際化纖會議的主題為"開放融合、聯動發展-全球化纖產業的協同共進"。會議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主辦,由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中國紡織國際交流中心和安徽豐原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承辦,蚌埠市人民政府支持,蚌埠市招商和對外合作中心、商務外事局及歐瑞康集團協辦。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高勇、原會長王天凱、原副會長許坤元,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士成、俞建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李陵申,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副處長縱瑞龍,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司張曙光,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處長李若愚,蚌埠市委書記汪瑩純,蚌埠市委副書記、市長王誠,蚌埠市委委常、副市長郭鵬,蚌埠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高尚,蚌埠市政府秘書長吳道俊、副秘書長鄒傳明,歐洲人造纖維工業協會理事長Frédéric Van Houte,日本化纖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理事長富吉賢一,印度合成纖維工業協會秘書長S.C.Kapur,泰國化纖協會名譽會長Mayuree Didpakdeechol,韓國化纖協會高級主管李昌郁,中國臺灣紡織業拓展會秘書長黃偉基,中國臺灣區人造纖維制造工業同業公會團組團長蘇百煌、公會顧問沈西洪,安徽豐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榮杰等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嘉賓參加了會議。
"中國國際化纖會議之所以受到較高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基礎支撐就在于對化纖行業整體發展趨勢的把握。本次會議的主題不僅契合了我國一貫堅持的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創新發展的立場和主張,還順應了全球化纖產業發展的客觀要求。我們希望共同把握全球紡織化纖工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的趨勢,探索新技術、新模式,探尋產業新的發展路徑,共同推動全球化纖產業可持續發展。"高勇在致辭中這樣說。
主題論壇:
探討多國和地區化纖業發展動向
9月4日舉辦的發展論壇是一場全球化纖產業智慧的深入交流與多方碰撞,也充分體現著本次會議的國際化元素和特色。來自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泰國、巴基斯坦幾個國家和來自歐洲、中國臺灣地區的相關協會、企業的代表,分別就所在國家和地區的化纖產業最新發展情況、面臨的挑戰、產業發展方向及全球化纖產業的最新發展動態等內容進行了介紹。
沒有任何一個行業和企業能夠脫離國際貿易新形勢、一國宏觀經濟運行特點而獨立發展,事實上,某一個細分行業的經濟運行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恰恰是反映宏觀經濟運行和國際貿易發展形勢的晴雨表。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處長李若愚在會上就中國宏觀經濟發展的現狀,特別是就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中國出口市場的表現進行了分析。
李若愚指出,上半年,我國主要宏觀經濟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我國經濟長期面臨轉型與結構調整的壓力,短期面臨中美貿易摩擦沖擊。世界經濟已經進入本輪增長周期的下行階段,中國經濟增長繼續領先全球主要經濟體。
李若愚特別指出,中美貿易摩擦壓力下,中國經濟表現出良好韌性。中美貿易摩擦目前呈現出向科技領域、金融領域蔓延的勢頭。但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的出口增長好于預期,受到的影響比較有限。我國出口"搶跑效應"與出口市場多元化是出口表現好于預期的重要原因。隨著美國政府逐步加征關稅,企業在關稅政策落地前提前出口。中國對歐盟、東盟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增長迅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國對美國出口的下降。
她用一組數據對此加以說明:2019年上半年,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增長9.5%,對歐盟出口增長12.6%,對東盟出口增長9.2%,對美國出口下降2.1%。歐盟超越美國成為中國第一大出口市場。不過,她也提醒行業和企業,我國出口增長面臨外需趨弱和美國加征關稅的疊加壓力。
在產品研發、技術水平、趨勢引領、機械裝備制造,尤其是在高價值纖維的下游應用拓展等方面,歐洲在全球化纖業競爭格局中一直有著很強的競爭優勢。
歐洲人造纖維協會理事長Frédéric Van Houte(范·戶特)在論壇上講述了歐洲人造纖維和紡織品的智能創新,以及歐洲人造纖維市場的發展情況。他指出,歐洲人造纖維在可持續發展方面比較領先。廢舊紡織品的回收越來越受到關注,歐洲計劃在2025年之前在這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范·戶特還介紹了生物基領域的一些新技術。他指出,有許多新型的100%生物基塑料可用于打造"綠色"單體,這類單體主要通過葡萄糖發酵形成。比如,生物基聚酯,聚乳酸是最受歡迎的生物塑料之一,通過糖或淀粉發酵且可生物降解。而PTT是一種生物基聚酯纖維,耐用、防污。生物基聚酰胺方面,如用己二胺(HMD)制得的生物基PA66,再比如由(廢棄的)柑橘類水果和果汁等制成的生物塑料。
"循環經濟是新興問題,其目標是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放,使經濟發展從現行模式轉變為再生模式。"范·戶特說。
歐瑞康便是來自歐洲的全世界領先的化纖設備制造商。多年以來,中國多家大型聚酯滌綸生產企業都從歐瑞康采購具有全球領先技術水平的設備。歐瑞康化纖板塊副總裁AndréWissenberg在會上指出,全球化纖產業轉型勢在必行,高度的數字化、智能化是化纖業未來發展大趨勢。
日本、韓國化纖產業也一直是全球化纖市場上的重要力量,以日本東麗、韓國曉星等知名企業為代表,他們在差別化、功能性化纖產品開發,在高性能化學纖維研發和應用等方面都具有很強競爭力。
韓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高級主管李昌郁介紹了韓國化纖產業的發展方向和生產創新。李昌郁指出,雖然韓國化纖產業與中國相比規模較小,但是通過加強產品在各領域的應用和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強產業競爭力。2018年,韓國的化學纖維產量和出貨量分別比2005年下降了17.0%和18.9%。2018年,韓國化纖產品進口量為56.8萬噸,相當于韓國本國需求的91.4%,并且進口量持續上升;2019年,韓國國內化纖需求量為27.3萬噸,比2018年同期下降15.8%,直接出口量減少至33.4萬噸,降幅為9.7%。2019年上半年,韓國向中國出口的化學纖維價值為1.94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14.4%;韓國從中國進口的化學纖維價值為3.06億美元,占進口總額的42.7%。從企業規模看,當前韓國化纖產業越來越形成小企業占主導的局面。
日本化學纖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理事長富吉賢一也指出,全球纖維行業未來仍將增長,化纖產業將是其中的主要支撐力,并對全球化纖產業中長期的供需情況進行了預測。
中國臺灣的化纖產業發展狀況與日本和韓國的產業發展狀況比較相似,長期以來在功能性差別化纖維方面獨具競爭力。
中國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正研究員兼組長唐靜雯介紹,當前,臺灣合成纖維的產量居全球第三,掌握著國際品牌約70%的功能性紡織品的訂單,其上游纖維業的總產值達到1114億元。其中,臺灣目前有人造纖維企業約為46家,產值約為958億元;有玻璃纖維、碳纖維等企業29家,產值達到約157億元。從紡織產業整體看,臺灣目前有紡織企業約4401家。
唐靜雯還重點介紹了臺灣功能性紡織產業發展趨勢及研發策略。她介紹,中國臺灣功能性紡織品包括:休閑舒適紡織品,吸濕排汗、涼感、保溫、防污等紡織制品屬于此類;衛生保健紡織品,防菌抗臭、防蚊、保健等產品屬于此類;生活安全紡織品,遠紅外線、阻燃、防輻射、電磁波等產品屬于此類。
"中國臺灣正在擴大對印尼、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對一些非洲國家,以及對歐盟和美國的生產布局。在中國臺灣本地,目前主要是發展功能性纖維材料研發和生產,并把這些纖維材料出口至越南、墨西哥等國家進行成衣制造。"唐靜雯說。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來,隨著全球紡織產業的產業轉移加速進行,使一些位于東南亞、南亞等地區的亞洲國家成為快速崛起的新興紡織力量。
印度合成纖維工業協會秘書長S.C.Kapur(卡布)指出,近年來,紡織業推動印度經濟穩健增長和發展,其產值約占印度國民生產總值的5%,占印度工業總產值的10%,占印度總出口量的15%。在印度紡織產業中,棉紡織產業占50%的份額優勢。印度的聚酯滌綸行業目前正在快速發展,約占紡織產業40%的市場份額。在生產聚酯產品所需要的原料方面,印度目前基本是自給自足,供需平衡的這一趨勢還將持續,基本能夠滿足滌綸纖維消費量的增長需求。據介紹,目前印度對于PTA的需求量為1700萬噸。
卡布還特別介紹,印度目前也開始關注可持續發展,不斷驅動綠色發展。可持續和再循環的重要性凸顯,再生原料的份額在主流紡織品消耗中逐漸上升。無論是從政府角度還是紡織化纖行業角度,多種法律法規都已經出臺。
泰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名譽會長Mayuree Didpakdeechol在會上介紹了個人防護裝備(PPE)的紡織品安全標志。她以泰國道路安全項目為例,介紹了防護裝備對個體生命和健康保護的重要性。
巴基斯坦是全球第四大棉花生產國,紡紗產能位居亞洲第三。紡織業是巴基斯坦的第二大產業,紡織品出口額占本國出口總額的58%,其紡織品出口排名前四的產品分別是家用紡織品、棉織品、針織服裝和機織服裝。
巴基斯坦ICI有限公司聚酯業務部商務經理Rizwan Afzal Chaudhry在會上介紹了巴基斯坦聚酯短纖產業的發展情況。巴基斯坦本國對于聚酯產品的運用,主要是進口原料,加工成終端產品再出口。2017-2018年度,巴基斯坦對棉花的進口量是544000噸,聚酯短纖維的進口量為78000噸,對粘膠纖維的進口量為148000噸。巴基斯坦國內目前有一些小的PTA生產企業。
"我們目前還沒有太多的上游原料企業,我們也歡迎大家來投資上游原料。"Rizwan Afzal Chaudhry說。
還值得指出的是,高端訪談環節也是9月4日論壇的一個亮點。在該環節,由端小平主持,俞建勇、李陵申、中國紡織機械協會會長顧平、李榮杰、蘇州龍杰特種纖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席文杰幾位嘉賓圍繞"綠色發展、智能制造,化纖行業轉型升級"主題進行了討論。他們從不同角度暢談了化纖行業"十四五"發展規劃的科技發展重點、產學研合作和知識產權保護的關系、未來功能化纖維和紡織化纖裝備等的發展方向、如何應對塑料微粒問題等話題。
"東道主"蚌埠:
聚乳酸新材料產業吸引世界目光
身著一件淺藍色梭織正裝工服,安徽豐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榮杰這幾天真是"三句話不離老本行"。
無論是在9月3日舉辦的"安徽豐原集團生物基材料發展高端研討會"上,還是在9月4日舉辦的"第25屆中國國際化纖會議(蚌埠2019)發展論壇"上,他都向大家詳細介紹凝聚了公司幾十年創業心血的"明星"產品--生物基材料聚乳酸。
生物基材料是指以光合作用形成的可再生的生物質資源為原料,如植物的根、莖、果,利用具含有的淀粉、纖維素、半纖維素轉化成五碳糖、六碳糖,通過生物發酵技術轉化成生物制品,再經提純,聚合成高分子環保生物材料。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在微生物作用下或堆肥條件下,能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具有環保、無毒、可降解等特性,有著廣闊的市場應用空間,在塑料業、包裝業、制造業和醫藥行業等領域都有著大量需求。
生物基可降解材料聚乳酸(簡稱"PLA")是以玉米等含淀粉生物質或秸稈纖維素為原料,發酵、生產高光純乳酸,將乳酸制備成環狀二聚體丙交酯,再將丙交酯開環聚合生產聚乳酸,產品具有環保、無毒、可降解的特性。生物基綠色纖維能夠充分體現可再生資源的綜合利用與現代纖維加工技術的融合。
聚乳酸纖維俗稱"玉米纖維"。采用玉米纖維制成的面料,具有與人體肌膚相近的弱酸性,天然抑菌、親膚、抗螨,具有良好的懸垂性、導濕透氣性,富有光澤感和絲滑感,且具有良好的抗紫外線功能,在內衣、運行休閑服飾、床品等領域應用具有明顯優勢。
事實上,生物降解材料已被納入"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也被列入國家重點專項規劃。尤其是在石油和各類資源緊缺、環保成為全球共性課題的背景下,發展生物基材料產業更是顯得意義重大且深遠。
2018年,我國化纖年產量為5011萬噸,占世界化纖總產量的73.5%。其中,約90%的化纖產品是石油基合成纖維,這意味著產業發展受到石油資源緊缺的極大制約。在這樣的背景下,推動我國紡織化纖產業原料結構調整,轉變產業發展方式成為重大發展戰略。而來源于自然的生物基材料,則是未來資源發展的綠色通道。
目前,全球領先的聚乳酸材料生產商有兩三家,其中一家位于美國,一家位于泰國。中國市場目前有五六家聚乳酸材料生產商。位于蚌埠的豐原集團是我國聚乳酸產業的領先企業之一。
李榮杰介紹,豐原集團經過近20年的研究開發,積極構建聚乳酸全產業鏈,大力發展生物質產業,努力實現可再生資源的利用與轉化,大力發展生物化工、生物材料產業。公司具有行業領先的菌種技術、發酵技術、分離提取技術,承擔多項國家"863"計劃項目和安徽省級重點攻關項目,榮獲安徽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成果獎、中國專利金獎等榮譽。目前,公司已掌握了乳酸菌種制備、發酵、提取純化與聚合,以及環保纖維、環保塑料生產6大核心技術,并申請了30多項重大工藝方法發明專利,解決了聚乳酸材料的成本和性能問題,是國內唯一一家能夠以玉米等糧食作物或者秸稈纖維素為原料,生產聚乳酸切片、聚乳酸下游纖維制品和聚酯產品的全產業鏈企業。
據介紹,豐原集團年產5000噸的中試線近期將會投產,年產3萬噸的聚乳酸產業化生產線預計今年年底將建成投產。
內衣、襪子、無紡布、塑料薄膜、木材都是聚乳酸材料的重要使用領域。記者了解到,目前,用豐原集團生產的聚乳酸纖維制成的內衣、襪子、運動衣、T恤衫等系列產品都已經做出來了,其內衣系列是與即發集團、紅豆集團等企業聯合開發,襪子系列是與諸暨部分企業聯合開發,家紡系列產品是與紅豆集團、雅蘭家紡等企業聯合開發。
"我身上穿的這件工服的面料,就采用了60%的聚乳酸纖維。"李榮杰說。他還拿出了一塊板材介紹道,這塊板材中含有20%的聚乳酸材料;并拿出了一個灰色的塑料盤介紹道,該塑料盤里面含有35%的麥草秸稈材料。
不過,從國內國際市場整體情況看,由于整備技術的復雜性,目前聚乳酸材料的整體性能仍待進一步提升,相關技術難關仍有待攻克。而且,雖然產品優點突出,但也存在一些缺點,比如纖維的染色性有待提升。同時,大家對它的認知還有待提高。尤其是對于擴大應用來說,產品的成本偏高仍是聚乳酸纖維進一步打開市場的一大影響因素。據了解,目前在國內外市場上,聚乳酸纖維的價格通常在20000元/噸,有企業的聚乳酸纖維產品價格還賣到了22000元/噸,即便如此客戶仍買不到貨。
不過,李榮杰對于產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很有信心,他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攻克將會帶來產品成本的下降,能夠進一步提高聚乳酸纖維的性價比。
"過去,聚乳酸材料面臨成本高的問題難以推廣。2017年~2018年,我們集中攻關。當前,當玉米原料的價格在2000元/噸時,豐原集團已經能夠把聚乳酸材料的成本做到約10000元/噸,能夠把聚乳酸纖維的成本做到13000元/噸左右。目前我們可以做到聚乳酸纖維的成本比棉花便宜,比化纖略貴。而且從增量來看,未來,一旦能使用秸稈做發酵,聚乳酸的量將會很大。如果可降解的聚乳酸材料在塑料上的應用能打開,其市場前景也會非常大。"李榮杰介紹。
對于成本問題,一位業內專家也指出:"如果我國企業能把聚乳酸纖維的成本能做到10000元~13000元/噸,這將是我國的一個很大的突破,聚乳酸纖維產品未來也將會很有競爭力。"
還值得指出的是,依托豐原集團取得的發展成績,蚌埠市在新材料發展領域正充滿了雄心壯志。
據介紹,當前,蚌埠正在著力打造"萬億級"基地,打造國內最大的聚乳酸產業園,計劃用3~5年的時間,推動當地生物基新材料產業達到千億元級規模;計劃用8~10年時間,使當地生物基新材料產業集群達到5萬億元~6萬億元的銷售規模,在經濟總量上"再造一個安徽",從而把蚌埠建成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之城·材料之都"。
"本次國際化纖會議選擇在蚌埠召開,我們也寄希望于未來幾年我國在生物材料領域能取得實質性突破,能聯合國內外上下游企業,共同打造具有發展前景的生物基產業園。"高勇說。
"近年來,蚌埠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把工業強市作為加快'兩個中心'建設的'一號工程',聚焦硅基和生物基'雙輪'驅動,打造'雙千億'產業集群,不斷加快'創新之城·材料之都'建設步伐。國際化纖會議是一場聚焦新技術、探討新實踐的高峰論壇,它在蚌埠舉辦將對蚌埠市生物基新材料產業向高端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生物基是綠色環保的朝陽產業,豐原集團已經掌握了全產業鏈技術,率先建成了千噸級聚乳酸生產線。依托豐原,蚌埠正在打造新材料產業基地和國際化產業集群。我們希望大家在這座城市多走走多看看,親身感受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蚌埠市委書記汪瑩純說。
為全面提升蚌埠市在纖維新材料領域的影響力,共同打造千億元級生物基材料產業園,會議期間,蚌埠市人民政府、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安徽豐原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簽署了《安徽蚌埠千億生物基材料產業園建設戰略合作框架》。接下來,三方將充分利用和發揮各自優勢,進一步提升行業地位,推動生物基材料技術升級,開拓應用領域,提升品牌價值與影響力,促進生物基材料產業的發展。
配套活動:
三大展覽區別出心裁聚人流
9月5日,幾場平行主題分論壇和一場交流會同期舉辦,為全球化纖業人士帶來了一場思維盛宴,包括:豐原生物基材料發展論壇暨先進功能纖維材料論壇、高新技術纖維材料發展論壇、綠色纖維發展論壇、前沿纖維新材料論壇和中國纖維流行趨勢品牌分享交流會。
值得一說的是,在會議舉辦同期,會場外還舉辦了三大展覽展示。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化纖工業發展歷程回顧"展區,在以中國紅為主色調的展示板上,一張張具有歷史感的黑白、彩色照片配合著文字,簡明扼要地講述了中國化纖工業幾十年來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梳理了中國化纖工業歷史脈絡。
在中國化纖行業品牌企業展區,通過掃碼的形式集中展示了國內滌綸、錦綸、再生纖維素纖維、氨綸、丙綸、腈綸、維綸、高性能纖維、生物基化學纖維、化纖配套服務等多個細分行業100余家知名品牌企業的風采。
在安徽豐原集團有限公司生物材料聚乳酸(PLA)展區,以"超棉時代、回歸自然"為主題,展示了豐原集團生產的環保型聚乳酸纖維和環保型聚乳酸聚酯,生動形象地展示了用聚乳酸材料制成的內衣(成人和兒童)、襪子、襯衣、家紡床品、杯子、木塑板等品類豐富的產品。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