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勢實現“開門紅”,化纖龍頭企業靠什么交出一季度優秀答卷?
編者按:全球疫情目前仍在蔓延,市場情緒難免較為悲觀。下游零售市場需求持續疲軟,不少復工復產企業原材料供給不足;中游面料企業訂單不足,部分企業外貿訂單被取消……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紡織化纖行業帶來的一系列嚴峻挑戰目前仍在持續。
但即便面臨如此復雜多變、充滿不確定性的外部發展環境,一季度,部分化纖龍頭企業仍實現了相對穩健的發展,有企業的業績甚至實現了逆勢高增長,交出了一份“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企業生產”、“戴著口罩謀發展”的優秀答卷。
今年拼下點滴成績的背后,都意味著相比往年更辛苦的付出和加倍努力。這一方面更加堅定了我國化纖行業接下來繼續謀求發展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在客觀上彰顯了化纖行業發展韌性的增強。
恒逸石化
產業鏈一體化和規模化效益凸顯
一季度,疫情之下,國際原油價格出現暴跌,跌價趨勢向下傳導,聚酯產業鏈相應產品的價格也應聲大幅下跌。期內,WTI原油、PX、PTA價格同比分別下跌60.24%、41.73%和33.53%,我國聚酯產品價格也處于低位。同時,3月,我國江浙地區織機的綜合開機率約為56.4%,織造業開工率仍然不足,上游聚酯企業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庫存壓力。
以PTA為例,依據有關測算, 一季度,我國PTA供應量達到1136萬噸,而需求量為967萬噸,累庫量為169萬噸,遠高于往年同期。“一季度,我國PTA的平均加工費約為537元/噸,基本處于盈虧邊緣。不過,不同規模的企業情況還是有差別的,年產能在200萬噸以上的PTA裝置,加工費仍有贏利空間,但年產能在100萬噸以下的PTA裝置,贏利情況并不樂觀,有的甚至處于虧損狀態。”一名業內人士介紹。
然而,在這樣的大形勢下,恒逸石化日前發布的一季度業績預告卻十分搶眼。 一季度,恒逸石化預計實現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6.5億元~8億元,同比增幅高達53.52%~88.95%。
作為 PTA、聚酯產業鏈龍頭企業,恒逸石化一季度能夠頂住壓力,實現業績的逆勢增長,在于其自身過硬的“內功”,以及杭州蕭山政府系列優惠政策的支持。
在上游原料方面, 恒逸文萊煉化項目此前已全面投產,投產后一直保持著穩定的高負荷運行,產銷順暢,技術、政策等優勢明顯。恒逸文萊煉化項目使用的原油采購便利,成品油銷售順暢,且實施了低庫存管理策略和原油到岸價格結算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原油價格波動風險。
在PTA和聚酯板塊,一季度,恒逸石化充分發揮內生動力和生產經營優勢,積極采取系列有效措施,對聚酯板塊進行擴產提質,對PTA業務挖潛改造,提升生產工藝和技術,加大智能化和大數據應用,使生產經營效率進一步提升。公司還加大科技研發投入,使差別化產品占比、產品附加值和產品贏利能力都得到提升。而且,由于PTA、聚酯產品的上游原料供應寬松,恒逸石化的市場份額持續增長,產品議價能力增強,促進了毛利率提高,加之裝置持續保持高負荷運行,產銷量同比增加,使恒逸石化的規模化生產優勢愈加明顯。
記者了解到, 恒逸文萊煉化項目生產的PX今年已開始在海南PTA生產工廠實現配套供給,恒逸石化推進產業鏈一體化發展的效應也逐漸顯現出來。
此外,蕭山當地政府還采取了降低電費、減免社保支出、免收物流運輸中的過橋過路費、發放專項防疫貸款等諸多惠企措施,有效降低了企業的運營成本。
“疫情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是短期的,企業面臨的困難也是暫時的。接下來,恒逸集團將努力完成全年目標任務。”談及恒逸集團接下來的發展思路, 恒逸集團董事長邱建林表示,年內,恒逸集團將繼續秉持“內強總部、外拓基地”的發展思路,大力推進文萊二期項目和國內既定項目建設,向“三個五”目標發起沖鋒,力爭在2024年恒逸建企50周年之際,實現工業總產值5000億元,躋身世界500強行列。同時,按照“總部+科研+基地”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恒逸集團將加快構建中國化纖工業互聯網平臺,建造恒逸國際總部中心和全球創新中心,建設蕭山益農化纖新材料示范基地,打造化纖產業高新化、智能化、品牌化、融合化的杭州樣板,為全球化纖產品提供一站式增值服務。
吉林化纖
外拓銷量內降成本保障業績增長
一季度,吉林化纖集團以“戰疫情、防風險、降成本、保運營”為主線,努力在困境中抓機遇,外拓銷量內降成本。一季度,該集團實現工業總產值28.37億元,同比增長0.6%,累計完成年度目標的26.7%,創歷史最好水平;產品產量為13.6萬噸,同比增長10%;纖維直接出口2.4萬噸,同比增長77%,出口創匯6358萬美元,同比增長28%,逆勢實現“開門紅”。
記者了解到,作為大型化纖企業, 吉林化纖集團各纖維板塊在春節期間全部實現連續生產。疫情發生初期,面對國內物流受阻的困難,公司根據下游客戶所在地區路況及復工情況,采取公路運輸、鐵路運輸相結合的方式,打通物流環節,使公司在春節期間就恢復產品發貨,日發貨量達到1200噸。各生產線也根據銷售訂單情況快速調整,合理分配內外銷產品生產布局,確保按時完成國外訂單,盡早發貨。
吉林化纖集團公司物流中心副經理范彤衛介紹,公司2月共發貨2.2萬噸。3月,國外疫情暴發,公司利用疫情期間全國高速公路免費通行的政策,打通了汽運物流,完成了發往國外的訂單,外銷發貨量創歷史新高。
同時,通過逐一解決物流、銷售等各環節的難點,吉林化纖集團還推動產業鏈相關企業實現聯動復工復產。通過多措并舉,一季度,該集團4類纖維的銷量都達到預期目標。
在 人造絲板塊,一季度,吉林化纖集團持續開展“落實三全管理、推動四提工程,降成本、增效益”攻關,出口量同比增長16.6%。 再生纖維素短纖維板塊則通過實行“短流程、全循環、提效率、降成本”,使紡絲紡速提高38%,平均日產量達到227噸。尤其是面對疫情防控期間市場對無紡布需求量的快速增加,公司抓住機遇,積極調整生產線,及時轉產無紡布用纖維,從而創造了更好的經濟效益。
在 腈綸板塊,吉林化纖集團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加大差別化產品升級和市場推廣力度。抗起球纖維的市場占有率達80%;細旦、華絨纖維等新產品性能持續改善。一季度,腈綸出口量同比增長17%,其中,高強腈綸的外銷量達到8500噸。
在 竹纖維板塊,公司充分發揮該類產品抗菌、抑菌的特性,加大二次差別化產品的開發推廣力度,使產品在襯衫、床品、色紡、巾被、無紡布和衛材等領域的應用得到有效拓展。一季度,吉林化纖集團的竹纖維銷量達到近萬噸,同比增長9%,并攜手產業鏈下游相關企業開發竹纖維口罩,為全國抗疫出力。
尤為可喜的是,碳纖維銷量的大幅增長成為一季度吉林化纖集團業績增長的新驅動力。吉林化纖集團是我國最大的碳纖維原絲生產企業。 一季度,該公司一方面強化提速增產,另一方面強化應用拓展,通過原液提產擴能改造、優化紡絲工藝參數等舉措,使碳纖維原絲產能同比增長63%,實現銷量3126噸,同比增長29%。
同時,一季度,吉林化纖集團的 小絲束碳纖維成功應用到表面裝飾布領域,大絲束碳纖維實現銷量997噸,同比大幅增長233%。
據了解, 吉林化纖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吉林化纖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持有吉林精功碳纖維有限公司18%的股權。根據吉林精功大股東精功科技近期發布的公告,2019年,吉林精功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5485萬元(未經審計)。
4月3日,精功科技宣布,擬與吉林精功簽署《大絲束碳纖維成套生產線銷售合同》,標的物為大絲束碳纖維成套生產線1套,包括放絲機、加濕站、預氧爐群、高低溫爐、收絲機等,合同金額為1.83億元,該生產線預計今年7月底開車。如果該線順利投產,下半年,吉林精功的大絲束碳纖維產能將擴大,這也意味著,吉林化纖集團的大絲束碳纖維接下來仍有市場增長空間。
另據了解,一季度,在降成本方面,吉林化纖集團在內部強化人、機、料、法、環全要素優化,挑戰“極限式”降成本,深入開展ECRS、“人人節約1%,費用降低10%”等活動,從而使4個板塊纖維的單位制造成本同比下降,各項費用總額同比減少3%。
光威復材
碳纖維軍品和民品訂單“兩線并進”
相比實體零售店大面積閉店等因素給民用纖維造成的巨大市場壓力,年初至今,戰略性材料碳纖維的下游應用市場受到的影響相對小一些。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的碳纖維應用市場構成中,體育器材用占比約為45%,風電葉片用占比約為22.6%,航空航天用占比約為3.2%。
一名業內人士介紹,在滌綸、錦綸等產品的下游應用市場中,服裝服飾、家紡等零售市場占比重,而這兩塊零售市場在疫情期間都受到很大沖擊。相比之下,碳纖維的下游應用市場受疫情的影響要小一些。
威海光威復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威復材”)是國產碳纖維龍頭企業之一,在今年的市場環境下,發展仍很穩健。3月31日,光威復材披露了一季度業績預告,期內,公司預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58億元~1.74億元。光威復材在公告中指出,一季度,公司嚴格執行山東省和威海市疫情指揮部關于復工復產各項規章,落實疫情防控及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積極組織生產并及時交付,碳纖維(含織物)業務保持穩定增長;風電碳梁業務受全球疫情影響,部分訂單推遲發貨,業績與上年同期持平。
光威復材的風電碳梁產品目前主要是出口。國際風電技術“巨頭”維斯塔斯是其重要客戶,擁有全球化的供應鏈體系。2020年,光威復材風電碳梁業務的目標客戶主要分別在亞洲、中美洲和歐洲地區。
那么,全球疫情繼續蔓延對光威復材的風電碳梁業務是否有影響?對此, 光威復材常務副總經理王文義表示,截至3月底,公司的風電碳梁業務開工率是100%,其中,較多的訂單產品是給大客戶維斯塔斯的配套企業供應碳梁。由于維斯塔斯歐洲相關生產企業受到疫情影響,公司供應給歐洲的產品訂單推后,目前來看影響不大。“從占比看,歐洲風電碳梁訂單額約占公司全年收入的5.5%,目前有2.5%的貨已經發出。公司風電碳梁訂單中,還有較大比例來自中美洲地區,這部分訂單的交貨情況后續還要根據疫情發展情況再進行評估。”王文義說。
值得注意的是,光威復材目前的營收構成已呈現出民品和軍品業務“齊頭并進”的局面。 在其2019年17.15億元的總營收中,碳纖維及織物業務實現銷售收入7.98億元,同比增長32.33%;風電碳梁業務實現銷售收入6.73億元,同比增長29.24%。
4月3日,光威復材宣布,全資子公司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與客戶A簽訂了兩個《武器裝備配套產品訂貨合同》,合同標的為碳纖維及織物,合同總金額為99772.62萬元,合同履行期限為今年。以光威復材與客戶A簽訂的訂貨合同當年執行金額(稅后)計算,今年比去年同比增加24.79%。把該筆軍工訂單“收入囊中”后,將會對光威復材2020年全年業績產生積極影響。
東方證券分析師王天一和羅楠指出,綜合光威復材各型號纖維產品研發、驗證、批產進度,預計其碳纖維業務板塊將繼續保持長期較快增長。
還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由于光威復材風電碳梁業務的快速發力,拉動了國內相關碳纖維企業大絲束生產制備和產業化技術的快速進步、大絲束產品銷量的大幅增長,也增強了國內市場對大絲束碳纖維產品廣闊前景的發展預期,從而使我國碳纖維產業在大絲束領域逐步呈現出“需求驅動生產”的良性效應。
光威復材風電碳梁業務所用的碳纖維實現海外采購,從去年開始,有部分是從我國大陸廠家采購。2019年,吉林精功是其第三大供應商,采購額約為9000萬元。今年一季度,吉林化纖集團大絲束碳纖維銷量創下同比233%增幅,也是受光威復材風電碳梁訂單驅動。
“事實上,光威復材2016年率先在全球市場上開發出風電碳梁產品之前,我國還沒有多少人太關心或者深入了解大絲束碳纖維的市場前景。但這幾年,光威復材在風電碳梁領域的業績表現有目共睹。在其帶動效應下,大絲束碳纖維已成為國內碳纖維市場新的投資熱點。今年以來, 上海石化、蘭州藍星纖維都宣布新上大絲束碳纖維項目。目前,雖然大家都還不確定疫情帶來的影響將持續到何時,但大家可以確定,疫情對于行業發展的影響只是一時的,對大絲束碳纖維在民用市場的前景也有信心。可以說,隨著下游應用市場的創新和拓展、整體產能規模的進一步擴張,以及龍頭企業的示范和帶動效應,我國碳纖維產業會越來越呈現出戰略性材料產業應有的蓬勃生機。”一名業內人士這樣對記者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