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服裝鞋帽網首頁 > 正文
疫情下更多中國年輕消費者擁抱“斷舍離”
最近幾周,以“ditchyourstuff”(斷舍離)為標簽的帖子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流行開來,瀏覽量超過1.4億,路透社特別為此寫了一篇專題報道。
上海研究和營銷咨詢公司 China Skinny 的董事總經理 Mark Tanner 表示:“(疫情)隔離讓消費者有了大量時間來反思和考慮,什么對他們來才說是最重要的。隨著更多的時間在家里度過,消費者開始整理他們覺得不需要的東西,而不是像往常一樣讓公寓亂著。”
27歲的唐悅(音譯)是一名來自桂林的教師,自稱“購物狂”的她表示,她每月收入約7000元人民幣,過去三年中她購買了從香奈兒口紅到蘋果最新款iPad等各種產品。但是因為她平時教的旅游管理課程已經停課,她的工資被大幅削減。
唐悅做了一個電子表格來記錄她的近200種化妝品和數百件衣服,然后用紅色標記了一些她想保留的必需品。在過去的兩個月里,她已經在二手交易網站賣出了價值近5000元的商品。她說:“新冠疫情的爆發敲響了警鐘,當我看到這么多行業崩潰時,我意識到,如果不幸發生在我身上,我沒有財務緩沖的能力。”
過去人們或許不好意思購買二手商品,但現在上網淘便宜貨已成為一些中國人的新習慣。中國最大的二手商品交易網站閑魚(Idle Fish)的母公司阿里巴巴(Alibaba)對路透社表示,網站3月份的日交易量創下了紀錄。政府研究人員預測,今年中國的二手商品交易額可能會超過1萬億元。
31歲的蔣卓月(音譯)是北京一家中藥公司的會計,這是少數幾個可能從疫情危機中受益的行業之一。但她也決定過一種更簡單的生活。她說:“我過去經常購物,很容易被折扣誘惑。有一次絲芙蘭(Sephora)所有商品打八折,然后我買了很多化妝品,因為我覺得如果我不這樣做,我就虧了。”
她最近賣掉了近50件舊衣服。她說:“隔離給了我一個機會,讓我重新思考什么對我來說才是最必要的,以及思考做財務規劃的重要性。”
23歲的空姐李依文(音譯)說,她過去常常把錢花在各種名人代言的面膜、零食,以及演唱會門票和社交媒體活動上,但現在她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這些消費了。她說:“去年年底我剛找到一份新工作,后來疫情出現了,自從我參加新工作以來,我還沒有登上過飛機,所以也沒有拿到過薪水。”她說,她正在試著賣掉她的Kindle。
一些人甚至賣掉了他們的寵物,并在考慮離開北京和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因為高昂的生活成本讓他們支撐不住。
中泰證券(Zhongtai Securities)駐上海高級戰略分析師徐馳說,一些中國消費者可能會證明“21天習慣理論”。這是一個流行的科學命題,一個新習慣的養成只需要21天。徐馳說:“我們相信人們的消費模式是遵循這一理論的。大多數中國人在家里關了一個多月,沒有瘋狂購物,這可能會使他們打破以往的購物習慣,不會再回到過去那樣了。”
蔣卓月說,她決定不再像以前那樣揮金如土,打算把省下的錢用在三餐的開銷上。她說:“今后我會在奢侈品牌中選擇一些更便宜的商品。我會選擇華為的智能手機,因為(蘋果的)iPhone有太多的品牌溢價。我每月的消費預算是1000元。”
麥肯錫(McKinsey & Co .)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20%至30%的中國受訪者說,他們將繼續保持謹慎,略微減少消費,或在少數情況下大幅減少消費。
一旦新冠疫情完全結束,這一新生的極簡主義消費趨勢不一定會持續下去。但如果這一趨勢成真了,它可能會嚴重損害中國的消費行業,從大型零售商到街角的餐館、健身房和美容店等方方面面。
也有跡象表明,隨著政府重新開放購物中心、休閑場所和旅游景點,人們被壓抑的需求將推動消費熱潮。韓國是中國以外第一個受到疫情影響的主要經濟體。這個周末,韓國消費者涌向商場進行“報復性購物”,以彌補隔離期間損失的購物機會。
中國也可能出現類似的趨勢,一些高檔購物中心又會開始忙碌起來。但擁有 Gucci、 Balenciaga 等品牌的奢侈品巨頭開云集團(Kering SA)表示,很難預測中國的消費情況何時能夠恢復,以及能恢復到何種程度。

世界服裝鞋帽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世界服裝鞋帽網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世界服裝鞋帽網sjfzxm.com",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