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宣布對孟“零收費”,印度紡織業遭遇困境,或將裁員1000萬?
中國的經濟發展在全球范圍內有目共睹,國民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的同時,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國以及全球最大的中產階級市場。在對外貿易層面,我國一直秉持公平貿易、自由貿易的宗旨。但部分國家卻對這種合作方式“并不滿足”,美國就曾多次列出“實體清單”,把中國140家企業列入其中,而印度也緊隨其后,對中國出口至印度的商品多次“收費”,造成貿易阻礙。
印度的貿易“壁壘”顯然并沒有對中國的對外貿易造成多大的影響,因為在對印貿易中,我國主要購買印度的大米、礦產、木材以及制造業初加工產品,而印度則更加需要中國的電器、通訊設備、工業設備等產品,雙方商品的附加值也并不完全對等。相比印度在對外貿易政策上對美國的“亦步亦趨”,印度的鄰國孟加拉國就對中國貿易極其友好。孟加拉國是南亞的農業大國,其經濟結構與印度相差無幾。主要靠出口農產品實現對外貿易增長。比如我國進口的中草藥麻黃,就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孟加拉國。
最近,我國宣布自7月1日起,孟加拉國對華出口商品將享有“零收費”待遇,這對孟加拉國來說無疑是個天大的機遇。面對持續萎靡的全球經濟,孟加拉國的農產品出口也遭遇了嚴重打擊,而我國的這一舉措無疑是孟加拉國經濟復蘇的“強心劑”。
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我國從孟加拉國進口額近8億美元,增長超過7.2%,其中,紡織品及紡織初加工產品是孟加拉國對華出口的主要商品,在過去2年間,孟加拉國對華出口服裝、棉紡織產品總額超過2.3億美元。孟加拉國優良的紡織業前景也讓國內的紡織企業看到了產業轉型的契機,2019年,中國企業對孟加拉國投資增長120%,中國已經成為孟加拉國最主要的外資來源。
孟加拉國與中國同為全球前兩大紡織品出口國,而中國國內對高污染、低回報的企業進行產業改革,也間接地促進了在中國的紡織業到孟加拉國開設工廠。同一領域的競爭并沒有對雙方的經濟發展造成阻礙,反而促進了孟加拉國的經濟進一步發展。相比之下,印度則要“凄慘”的多,2020年4月,印度服裝制造商會(CMAI)曾發表聲明,如果再得不到外資支持,印度紡織業在2020年全年有可能裁員1000萬人。
可能很多讀者認為印度紡織業裁員1000萬人是夸大其詞,因此有必要在這里要介紹一下印度紡織業與中國紡織業的不同,印度紡織業的現狀還停留在我國上世紀80年代,甚至部分不發達地區的紡織業還停留在中國的民國時期。紡織業涉及的印染、漿洗、晾曬、紡織等各個工序都需要人工來完成。我們經常在印度電影中看到恒河兩岸大批淘洗布料的婦女就是紡織業的工人,根據印度服裝制造商會的統計,印度從事紡織業的工人數量在2500萬至3200萬人之間,因此,印度紡織業遭遇困境裁員1000萬人也絕不是危言聳聽。
然而,即使是印度的紡織業已經面臨如此糟糕的困境,印度尋求的卻不是尋求全球合作,反而開始各種“貿易保護”,對我國出口印度的商品增加關稅。2020年開始至今,印度對中國的出口商品共計采取了10次“收費”措施,甚至對中國出口至印度的紡織業原料滌綸紗發起反傾銷調查,以無理由的巨額罰款來彌補自身紡織業的困境。
事實上,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印度紡織業的困境并非是由貿易造成,而是因為印度紡織業的整體落后導致的。還停留在人工紡織、染洗、晾曬的印度紡織業自然無法跟全機械化的現代紡織業大國相抗衡。印度的貿易保護政策不但不能保護其紡織企業,反而會因技術封閉而缺乏競爭力,在國際市場上更難立足。于此同時,孟加拉國的紡織業在全盤接受了中國產業改革轉移的紡織業中下游企業之后,勢必在設備、資金、技術、人力等方面全面領先印度,屆時,孟加拉國才會是搶占全球紡織業市場的最大競爭對手。
據悉,紡織業以及原材料是印度出口至中國的三大產品之一,隨著我國與孟加拉國達成進一步的合作,一旦產業轉移全部完成,印度需要面對還不僅僅是孟加拉國,而是中國紡織業與孟加拉國紡織業在全球范圍內的共同競爭力。印度將在紡織業徹底失去與孟加拉國競爭的資格。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