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之光”項目紹興回訪,千年古城盡顯紡織科技風采
8月17-18日,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理事長葉志民、副秘書長陳思奇,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科技部副主任萬雷一行來到浙江紹興,實地回訪了“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獲獎企業及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捐贈單位——紹興水鄉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古纖道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古纖道綠色纖維有限公司,考察獲獎項目實際情況及研發進展,并了解企業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訴求與意見。
第一站
紹興水鄉紡織科技有限公司
紹興水鄉紡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水鄉科技”)位于柯橋華齊路1099號紡都大廈,由該公司與杭州航民達美染整有限公司、紹興文理學院、浙江省產業用紡織品和非織造布行業協會共同完成的“單向導濕工裝面料制備關鍵技術及其產業化”項目曾榮獲2019年度“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面料項目的科技創新成果能夠沖進行業科技獎實屬不易,然而對于下游應用來說,處于產業鏈中間環節的應用創新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纖維最終轉化為服裝的重要載體,同時它也是最大程度發揮纖維優勢性能的關鍵。
誕生于紡織世家,水鄉科技總經理馬金星有著高級工程師、全國十佳設計師、省科技廳專家等多重身份。馬金星從事紡織行業工作已有30余年,公司展廳中擺放了他從業歷程中榮獲的兩個獲獎證書,第一個就是去年的中國紡聯科學技術獎二等獎,而另一個的授獎時間是在1989年,憑借著“抗靜電滌綸仿毛織物”項目,他榮獲了紹興縣1987-1988年度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跨越30年,持之以恒的付出,這兩張證書在馬金星心中的分量可見一斑。
談及“單向導濕工裝面料制備關鍵技術及其產業化”項目的研發背景,馬金星表示,人們對服裝面料的舒適、健康、安全、環保等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戶外運動、生產第一線的工人以及從事劇烈運動的人,一旦出汗,服裝干燥速度緩慢,就會給人一種濕冷、悶熱的不舒適感,長期穿著有礙身體健康。與此同時,紡織后整理技術不斷發展,綠色、環保、功能性已成主題。目前行業一般通過以下3個途徑實現織物吸濕排汗的功能要求:一是通過纖維的物理或化學改性使其具有吸濕排汗功能;二是將織物設計成雙層或多層結構;三是利用吸濕排汗整理劑對織物進行功能性整理。前兩種方法由于生產成本高、產量較低、布面厚重等原因,限制了產品應用的廣泛性。
而“單向導濕工裝面料制備關鍵技術及其產業化”項目創新研發了CVC混紡織造工藝優化設計、混紡織物吸濕速干整理工藝、混紡織物單面圓網防水印花工藝,并且經過反復試制,克服了多個技術難題,對不同的工藝技術參數進行了調整和優化,最終實現了最佳效果。
據馬金星介紹,該項目已形成了單向導濕工裝面料生產的關鍵成熟工藝,已實現產業化,成果應用以來,已累計完成銷售258909.5萬元,利潤38236.53萬元,銷售利潤率14.8%。用戶反映良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優異。未來其產品應用領域還將不斷擴展,如多用途方向如鞋材、家居、衛生醫療、交通運輸、防護及農業、智能紡織品等等。
第二站
浙江古纖道股份有限公司
在浙江古纖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古纖道股份”)辦公樓一樓墻上醒目地掛著“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牌匾,而這句話也奠定了古纖道股份的科技底色。“我們選擇了纖維,并用它構筑理想。”古纖道股份成立于1991年,近30年的發展歷程中,一直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不斷推出新產品。用該公司總經理沈國光的話就是:“古纖道股份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差別化上,在產品上研發一批、推出一批、替代一批。”在科技創新方面,沈國光采取的策略是:馬上可以創造效益的產品創新與深度創新兩步走。
2019年,古纖道股份憑借著“復合紡新型超細纖維及其紡織品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項目獲得了“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回顧超細纖維的國產化進程可以發現,上世紀70年代我國就已經出現了關于復合紡超細纖維的研究報導,而直到90年代末才有企業實現了少量的產業化,進入21世紀,伴隨著化纖工業的發展及海島復合所需海組分聚酯的國產化,超細復合纖維的國內研發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績,從2000年產量不到1萬噸,發展到2017年底接近10萬噸。然而,國內超細纖維在性能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海島纖維,以常規PET為島、易水解聚酯為海的超細纖維存在不易染深色、染色牢度差的問題。而裂離型纖維,以滌/錦復合為主,需并入高收縮纖維使織物收縮,產生立絨效果,其缺點是合股工序繁瑣、收縮率難以控制以及布面絨感不足。
在“復合紡新型超細纖維及其紡織品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項目中,古纖道股份自主創新了分散染料常壓深染聚酯海島復合紡超細纖維制備技術、原液著色深黑聚酯海島復合紡超細纖維制備技術、高收縮滌錦復合裂離型超細纖維制備技術,開發出了高附加值超細纖維及其制品。項目成果已在古纖道、聚杰、浙江恒燁、紹興珂蒙等十余家企業成功應用,并獲得好評。實現了高品質、低排放、低能耗、少工序的綠色制造。與此同時,近三年來新增銷售收入67685.5萬元,利稅17053.5.3萬元,創匯3049.9萬美元,產品的平均利稅率高于25%。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顯著。
據介紹,古纖道股份每年都會拿出營業收入的3%~5%進行研發投入,即使今年面臨疫情的影響,公司始終在研發方面持續投入。“對于企業來說研發不能停。”沈國光如是說。
第三站
浙江古纖道綠色纖維有限公司
走進浙江古纖道綠色纖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古纖道綠色纖維”),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其保羅萬象的滌綸工業色終端應用產品之外,還有其園林般的工廠環境。辦公生活區域與生產區域劃分清晰,整齊規劃的員工宿舍、湖水綠植,不絕于耳的鳥鳴聲還有員工自己種植的菜地,這一切映入眼簾的場景都讓古纖道綠纖纖維在紹興這片產業集群顯得與眾不同。
2003年成立,現有員工2200余人,60%的產品遠銷世界各地,并在2014年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讓產業纖維改善人類的工作環境,提高人類的生活品質。”帶著這樣的愿景,古纖道綠色纖維持續研發改性聚酯切片,不斷拓寬聚酯材料的應用領域。
公司生產的超粗旦工業絲、高強度工業絲、高強粗旦直紡工業絲、工業色絲等產品可廣泛應用于吊裝帶、繩索、土工柵格、膠管、傳送帶、涂層織物、帳篷、燈箱廣告布、遮陽布、膜結構材料、企業安全帶、簾子布等等產業用紡織品領域。
曾經獲得“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并被授予2016年國家科技技術發明獎二等獎。談及曾經獲得的榮譽,該公司總工程師楊志超表示,這對于企業的意義不言而喻,代表了紡織行業乃至國家對于古纖道公司的高度認可,同時也是對于企業信用與實力的最好的背書。
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理事長葉志民在此次走訪過程中,不斷與企業溝通交流他們對于科技創新的切實需要,并向他們征集對于科技獎勵機制改革的探索方式。葉志民指出,作為一個行業公益組織,“紡織之光”以推進紡織工業科技進步、人才成長和產業升級為使命,并以科技和教育為切入點和重要抓手。通過項目回訪,希望可以針對企業需求,提供更加精準的服務,讓越來越多的企業能夠從中受益。此外,也期盼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加入到行業公益工作中來,以企業家的情懷為各項公益工作的順利展開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共同推進我國紡織科技教育獎勵工作的高質量發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