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拢度粘霭娴摹度嗣袢請蟆奉^版頭條刊登了“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內容,其中令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堅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能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 一段時期以來,傳統產業成為“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角色,政府通過環保、稅收、搬遷等各種手段淘汰“落后產能”,致力于發展新經濟、現代服務業,但沒有傳統產業、傳統制造,服務業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壓減傳統產業的陣痛,最可怕的是“舊的去了,新的沒來”。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力成本的提高,以及環保政策趨嚴所帶來的環保成本的增加,促使如紡織類的傳統行業生產成本不斷走高,利潤空間被嚴重壓縮。企業紛紛通過不斷將工廠或產能轉移至越南、柬埔寨、緬甸等勞動力成本更低的東南亞以或者非洲國家,以確保保證持續、可觀的利潤來源。在這一趨勢下,國內紡織行業生產狀況日漸頹勢。實際上,“傳統產業”不等于“低端產業”,在傳統制造業占實體經濟半壁江山的浙江,早已是深入人心的共識,更是久久為功的實踐。 現在有一種觀點是:產業升級必須淘汰低端產業,“低端產業”轉移至東南亞不必擔憂。大家都習慣聽產業升級,習慣講全球產業轉移的故事。 比如,去工業化使得歐洲和美國國內的部分產業和環節轉移出去,先轉移到亞洲四小龍國家建立生產基地,然后勞動密集型產業被轉移到中國等其他發展中國家。 持這種觀點的人,喜歡舉發達國家的例子,他們選擇保留了產業鏈上的高端鏈條,即技術密集程度高、產品價值增值高、利潤豐厚的環節,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但是,最近十幾年,歐美淘汰落后產業的副作用也逐漸放大,即“產業空心化”。反映在數據上就是,制造業的產出、行業增加值、就業人數的下降。 發現“產業空心化”問題后,美國及時改變了策略,尋求制造業回流。 近幾年,美國不斷出臺各種政策,比如《通脹削減法案》、《芯片法案》等等,吸引“新能源汽車”、“芯片”等高端產業回流美國。 美國尋求的是所有制造業都回流美國,不僅僅是所謂的“高端產業”,也包括所謂的“低端產業”。 科爾尼《美國制造業回流指數》報告顯示,根據對美國制造部門高管和CEO的調研,幾乎所有行業都有超過80%的企業制定了未來三年內至少回流部分制造業務的戰略。
注意,是對所有行業調研后,有超過80%的企業都計劃回流或者正在回流美國。 這些行業,不僅僅全是高端產業,也包括一些所謂的“低端產業”,比如食品與飲料、服裝與紡織品、家具、玩具等等。 很多人眼中的“低端產業”,就是面向大眾消費的制造業,比如紡織業、服裝、皮革、家具等等。
全是“高端產業”的社會,宏觀繁榮之下必定是大規模微觀個體沒有工作。如果在經濟規模并沒有太大變化的情況下做產業升級,全部做成無人化工廠,那剩95%的人的就業又如何處理? 舉個例子,口罩應該不能算高端產業,其不僅單價低,產業附加價值也不算高。但能淘汰口罩產業鏈條嗎?肯定不能。疫情時期,正是因我們擁有最完整的口罩產業鏈和供應鏈,這才能夠讓我們短時間內建立龐大的口罩產能,極大地幫助我們度過了困難時期。如果我們早早地把口罩產業淘汰出局,那么這三年疫情時期,我們付出的代價恐怕得再翻幾番。 而現在,宣稱淘汰“低端產業”,轉型升級的一些地區,產業就出現了斷層,“低端產業”被趕走了,“高端產業”也沒發展起來。為了維持經濟增長,只能不斷借債發展,現在債務難以為繼,處于爆雷的邊緣。
所以,當下必須重視制造業外遷問題,制造業升級絕對是好事,但是我們遠未到淘汰所謂“低端制造業”的時候。
責任編輯:第一時間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