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紡織勞模工匠進校園“思政大課”走進武漢紡織大學
5月23日,由武漢紡織大學聯合中國紡織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共同推出的全國紡織勞模工匠進校園——“匠心織夢”思政大課暨經緯名家講堂,在陽光校區國際學術報告廳舉行。中國紡織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秘書長鄭國峰,青島紡聯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群工作部副部長兼郝建秀小組名譽組長、青島紡織博物館副館長姜玲,石家莊常山恒新紡織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黨的十九大代表楊普,際華三五四二紡織有限公司首席技師賈軍海,江蘇大生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漆穎斌,中國紡織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綜合事業部副主任張碩應邀出席。武漢紡織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羅錦銀,宣傳部、學工部、研工部、保衛部、團委、教務處、人事處、招就處、校友處、馬克思主義學院班子成員,各學院黨組織書記、副書記,本科生和研究生代表參加活動。活動由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新聞中心主任劉戈主持。
姜玲圍繞引導廣大青年堅定理想信念、踔厲奮發前行主題,闡述了“郝建秀小組”火車頭精神內涵,結合自己的親身工作,用質樸的語言、鮮活的事例,講述了自己從一名普通的紡織女工到全國勞動模范的成長經歷,分享了自己和團隊踐行和傳承郝建秀小組“勇挑重擔、拼搏到底、樂于奉獻、爭創一流”的火車頭精神的心得體會,姜玲接地氣、入人心的精彩宣講獲得了現場師生的廣泛共鳴。
“我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平時基本手不離紗線,我把動作一步一步分解開,別人練500個,我就練1000個,別人練1小時,我就堅持練3小時,一遍又一遍,手指被紗線勒出一道道口子,我纏上膠布接著練……”楊普始終以師父“好好干,行行都能出狀元”的殷殷叮囑激勵自己,從一名普通的擋車工成長為全國勞動模范。宣講活動上一番堅定的話語,引起了臺下的陣陣掌聲。她還鼓勵學生們努力學習,善當“創客”,把本職工作當成自己的事業,做出不平凡的業績。
千錘百煉的30多年間,賈軍海先后在擺管工、推紗工、保全工、運轉電工、電氣工段長等崗位上干過,練就了一身過硬的技術;敢于創新的30多年間,他勤奮好學,敢于突破,從一名高中生成長為擁有3項國家發明專利、31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的特級電氣技師,他個人因此獲得了“專利王”這個別名。賈軍海說到,技能人才是“中國智造”的中堅力量,工匠精神是“中國質造”的靈魂屏障,希望青年學生腳踏實地,不斷提升自身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努力使自己成為中國紡織界的精英。
漆穎斌深情講述了張謇先生創辦大生紗廠的艱辛歷程,解讀了張謇企業家精神——愛國典范、開拓創新、誠實守信、社會責任、國際視野。漆穎斌講到,牢牢守住實業這個根基,敢擔責任、勇于爭先,是大生集團一以貫之的使命。大生集團要積極投身“科技、時尚、綠色”的產業實踐,重點走好智能制造之路、低碳發展之路、全產業鏈之路、弘揚張謇文化之路。他希望青年學生弘揚愛崗敬業的勞動精神、艱苦奮斗的勞模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秉承張謇愛國精神、做好張謇紡織傳人,爭做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在訪談環節,主持人與鄭國峰、羅錦銀及四位嘉賓暢談心得感悟,展開熱烈討論。就紡織行業高校如何更好地挖掘紡織思政元素,鄭國峰談到,要將紡織工業發展史融入“四史”教育,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樹立人人為紡織代言理念,講好紡織故事,激勵青年學子接續奮斗;羅錦銀就勞模工匠事跡推動紡大思政教育方面的作用做了分享;姜玲分享了郝建秀小組精神對青年學生的啟示,楊普結合個人經歷和工作實踐分享了大學生應如何更好地擔當和成長,賈軍海分享了作為“技術革新能手”攻克難關的故事,漆穎斌分享了大生集團在圍繞“科技、時尚、綠色”方面具體的發展規劃。
提問環節,在場嘉賓與現場師生積極互動,圍繞如何吸引青年學生到紡織行業就業,人工智能發展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以及對紡織學科學子未來發展等問題進行了交流。
羅錦銀為鄭國峰、姜玲、楊普、賈軍海和漆穎斌頒發武漢紡織大學客座教授聘書
羅錦銀在總結講話時指出,勞模工匠們走進校園,走進學生,講述的不僅僅是他們的個人成長經歷、工作經驗以及行業見解,更多的是展現了紡織人艱苦奮斗、甘于奉獻的精神風貌和吃苦耐勞、愛崗敬業的精神品格,展現了他們銳意進取、敢為人先、不斷創新的勇氣和豪氣。我們將進一步推動行業元素、行業資源、行業典型融入思政教育,創新大思政課形式,豐富大思政課內容。希望廣大師生學習時代楷模,汲取榜樣力量,以堅定的信念開拓進取,以辛勤的勞動創造未來,為紡織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和紡織強國建設貢獻紡大力量。
活動結束后,姜玲、楊普、賈軍海和漆穎斌四位嘉賓走進學部、學生“一站式”社區,與師生面對面,帶領廣大學子感受中國紡織工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創造、特別能奉獻的優秀品格,引導青年學子努力汲取知識,堅定產業報國信念信心,持續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成為有家國情懷、有創新能力的新時代青年。
據悉,“全國紡織勞模工匠進校園”武漢紡織大學是第一站。“匠心織夢”思政大課緊貼辦學特色、緊扣行業優勢,充分挖掘紡織行業、紡織企業、勞模工匠等“大思政課”資源,有效發揮紡織工業精神、紡織企業家精神、紡織科學家精神的價值引領和思政教育作用,將思政課與紡織產業發展深度融合,與學校優勢特色學科深度融合,將思政小課堂匯入社會大課堂。
(來源:武漢紡織大學)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