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非遺“絕活兒”亮相央視
7月15日晚,《非遺里的中國·河北篇》在央視綜合頻道(CCTV-1)播出,在時長約90分鐘的節目里,河北各地市精彩非遺項目及非遺傳承人輪番亮相,其中包括石家莊正定的常山戰鼓、贊皇原村土布紡織技藝、郭氏鐵板浮雕、井陘拉花、井陘木雕。一個個非遺“絕活兒”令電視屏幕前的觀眾目不暇接、連聲喝彩,在充分展示燕趙大地深厚文化底蘊的同時,也在燕趙大地點燃了一場夏日非遺奇遇“冀”。
常山戰鼓:古老技藝進校園千年非遺永流傳
精彩回放:在震憾的常山戰鼓聲中,《非遺里的中國·河北篇》拉開帷幕,常山戰鼓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張書社和年輕的鼓手一起擂響戰鼓。此外,張書社現場揭密不同鼓點在戰場上所代表的信號,并教大家如何讀懂天書一樣的鼓譜。
常山戰鼓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張書社:常山戰鼓登上央視,在全國觀眾面前介紹常山戰鼓,我特別激動。常山戰鼓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石家莊正定歷史上是常山郡所在地,三國名將趙子龍出兵打仗時,把家鄉的戰鼓運用到戰場上,擂鼓助軍威,擊鼓漲士氣,他帶領士兵總是打敗敵兵取得勝利,被稱為常勝將軍,常山戰鼓也因此得名。近年來,隨著“非遺進校園”活動的開展,正定當地不少中小學校成為常山戰鼓的傳承基地,同時,常山戰鼓還走進河北師大、河北科大等大學校園,千年非遺不但得到傳承,更在守正創新中不斷發展。我今年69歲了,作為傳承人,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學習常山戰鼓、喜歡常山戰鼓,我很欣慰。
觀眾評說(石家莊市大學老師劉先生):在央視綜合頻道《非遺里的中國·河北篇》看到石家莊正定的常山戰鼓,作為一名石家莊人,感到特別自豪,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石家莊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央視等平臺傳播出去,讓世界了解石家莊。
贊皇原村土布紡織技藝:走上國際時裝舞臺
精彩回放:傳承人崔雪琴坐在織布機前,現場演示土布紡織技藝,從傳統樣式的布鞋到時尚的衣裙,省級非遺項目贊皇原村土布紡織技藝不僅從鄉村走上國際時裝舞臺,更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典范。
贊皇原村土布紡織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崔雪琴:我是原村土布紡織技藝第3代傳承人。贊皇縣有著悠久的歷史,原村土布紡織技藝是利用紡車、織布機等工具制作棉布的一種純手工傳統技藝。贊皇原村土布選用當地優質長絨棉花,經過軋花、彈花、紡線、打線、漿染、栓布、織布、縮水等72道工序紡織而成,生產過程全部為手工生產,不用任何動力機械和能源,環保無污染。如今贊皇原村土布的“織娘”已經達到1300多人,平均年齡58歲,成為當地一項致富產業。原村土布獲得過不少榮譽,還參加過米蘭時裝周,登上國際時裝舞臺,受到國際友人的青睞,我們相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原村土布未來可期。
觀眾評說(石家莊市私營業主范女士):我的家鄉就在贊皇縣嶂石巖鎮,在我小時候的記憶里,家里除了種地,沒有其他收入。如今,贊皇縣不但有原村土布紡織技藝這樣的省級非遺項目帶動鄉親們致富,還開發建設了生態采摘園、旅游民宿等,愿千年古縣贊皇越來越美,人們生活越來越幸福。
郭氏鐵板浮雕:千錘百煉成就“鐵板上的丹青”
精彩回放:“叮叮叮,當當當。”隨著清脆的敲打聲由遠及近,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郭氏鐵板浮雕作品呈現在觀眾面前。郭氏鐵板浮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郭海博和郭墨涵向主持人和觀眾介紹鐵板浮雕的制作工藝。
郭氏鐵板浮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郭海博:鐵板浮雕藝術是以手工錘鍛的方法,直接在生冷的鐵板上創作的一種雕塑藝術,通過拋磨、燒色等手段,表現出的特殊肌理,有其他材質無法比擬的獨立之美,被稱為“鐵板上的丹青”。鐵板浮雕需要作者在漫長的創作過程中細致打磨,經過千錘百煉,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鐵板浮雕作品讓我們感受到傳統文化制作工藝的獨特魅力。歡迎大家到位于石家莊市新華區灣里廟步行街的郭海博工作室,實地欣賞鐵板浮雕藝術,了解和體驗制作技藝。
觀眾評說(媒體人李先生):在多年前,我就采訪過郭海博老師,當時在他的工作室看他制作鐵板浮雕,我摸了一下,鐵板又厚又硬,在上面一錘一錘地錘鍛出浮雕造型來,不僅需要過人的手力和超乎常人的耐力,還要靈活地塑造出一幅幅生動的圖案,在郭老師身上,我看到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對藝術認真執著的匠心。
井陘木雕:用太行山枯根朽枝雕出精品
精彩回放:在《非遺里的中國·河北篇》播出前的預熱節目《非遺正年輕·河北篇》中,一件件精美的井陘木雕作品呈現在觀眾面前,井陘木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許紅陽現場講解制作技藝和學藝背后的艱辛。
井陘木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許紅陽:通過央視,讓全國觀眾認識并了解井陘木雕,我特別高興。井陘木雕技藝始于唐代,傳承到我這已是第13代了。井陘木雕利用太行山枯根朽枝就地取材,多以崖柏為原料,每一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雕刻需要有扎實的美術基礎,制作流程主要分為藝術構思、繪圖、定型打胚、細節修光、打磨成型五步,“一刀刻一下,一下鑿一刀,刻刀順線走,線面成接合”是家族傳承數百年的藝訣。在繼承傳統木雕技藝的基礎上,我將傳統文化與現代需求相結合,開發出一些生活中實用的文創產品。
觀眾評說(木雕藝術愛好者童先生):我很喜歡木雕,也去許氏木雕藝術館參觀過。在石家莊西部太行山區游玩時,偶爾撿到枯根朽木我會根據其外形神韻雕刻打磨。通過井陘木雕,希望更多人了解井陘,到井陘縣旅游,這里不僅有古老的非遺,還有太行天路、古村落和蒼巖山等美麗山水。
井陘拉花:景區紛紛打造“旅游+非遺”模式
精彩回放:在《非遺里的中國·河北篇》拍攝地保定易縣太行水鎮,夜晚燈光璀璨,映照著小橋流水,井陘拉花表演隊伍曲折蜿蜒,和美麗的景色融為一體。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井陘拉花:井陘拉花是一種獨特的北方秧歌,起源于宋元,盛行于明清,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井陘拉花源于民間節日、廟會、慶典、拜神之時的街頭廣場花會。傳統井陘拉花有其顯著的藝術特色,以“擰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腳”等動作為主要舞蹈語匯,形成剛柔相濟、粗獷含蓄的獨特藝術風格。它舞姿健美、舒展有方、屈伸有度,擅于表現悲壯、凄婉、眷戀、歡悅等情緒,表演人數不等。拉花道具內涵豐富,各有其象征寓意,如傘象征風調雨順等。
觀眾評說(井陘縣景區工作人員小曾):我是看井陘拉花長大的,小時候逢年過節,村里、縣里都會有井陘拉花表演,還有各種社火表演。現在井陘縣的很多景區引入非遺表演,打造“旅游+非遺”模式,越來越多的游客喜歡上傳統非遺文化。
(來源:石家莊新聞網)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