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全國大學生紡織援疆團奔赴山海“紡”出一條特色援疆路
中新網上海8月10日電(楊玉璋 許婧)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援疆團的課程,關于棉紡質量控制的相關內容讓我印象很深,希望可以在日后將理論和實際工作相結合。”今年夏天,新疆東純興紡織有限公司研發中心主任助理齊智參加完“一帶一路”全國大學生紡織援疆團培訓課程感觸頗深。
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之際,由東華大學紡織學院牽頭成立的“一帶一路”全國大學生紡織援疆團(以下簡稱援疆團)第十一次如約來到新疆開展暑期社會實踐,用專業知識助力新疆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為建設美好新疆貢獻青年人的智慧與力量。
十余年來,援疆團已發展為輻射15所紡織類高校、成員數百人的全國聯盟。團隊足跡遍布新疆5個自治州和13個地區(市),共走訪企業450余家,培訓企業員工2萬余人次,完成調研報告80余萬字。團隊師生結合學科特色、專業優勢,在當地持續開展政策理論宣講、技術培訓和社會調查等實踐項目,“紡”出一條特色援疆路。
這個夏天,東華大學紡織學院2023級博士研究生海文清為新疆東純興紡織有限公司員工們講授的“纖維紗線及其產品開發”課程,海文清從棉花檢測標準、評價體系,紗線在線、離線檢測技術等方面展開講述,包括齊智在內的200多名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基層員工參加了培訓。
東華大學方面介紹,援疆團每年根據當地企業的實際需求量身定制課程,今年共有20門,以菜單式供企業自主選擇,內容涵蓋形勢政策、專業技術知識、行業發展趨勢等。團隊成員集體備課,化身青年講師,為當地紡織服裝企業送去內容詳盡形式豐富的“知識大餐”。
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目入選2023年“推普助力鄉村振興”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活動,結合產業特點,為推廣普通話貢獻力量。
除授課培訓外,援疆團成員還深入生產一線開展調研。各支分隊通過一線調研,幫助企業發現問題、梳理問題,并利用專業知識為解決問題提供可行性方案。
今年投入試生產的新疆綠宇清紡織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代表。援疆團通過數屆接力調研,發現紡織印染環節對水資源的大量消耗,以及排放含鹽廢水對環境的污染是制約新疆紡織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難題,同學們帶著問題回到學校,形成調研報告,多方走訪,最終在指導教師的牽線下,協助引進了東華大學1981級校友、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王際平教授主持的科技部重大專項《紡織品非水介質染色技術》,期望能解決新疆棉紡織印染的用水和污染兩大難題。
尉犁縣是我國最大的羅布麻主產區,自第八屆起,援疆團成員便持續參與尉犁縣羅布麻生產相關問題的調查研究,并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下,于2021年與當地服裝企業合作,成立“一帶一路”全國大學生紡織援疆團羅布麻實驗基地,推動羅布麻全產業鏈生產建設。今年,援疆團再次來到尉犁,走進羅布麻實驗基地與羅布麻脫膠廠(試運行),對于羅布麻產業的未來發展提出規劃和建議。
“今天,援疆團的旗幟傳遞到了我們手中,接過旗幟就是接過使命和擔當,我們一定傳承發揚好胡楊精神和屯墾戍邊精神,在天山南北譜寫我們援疆人的新篇章。”援疆團在塔里木大學舉行實踐團出征及授旗儀式,隨后通過專題黨課、參觀校史館等方式,引領青年學子牢記初心使命、賡續紅色血脈,以青春力量服務地方產業發展。
在十一年的援疆接力中,不少同學畢業后選擇扎根在這里。在昌吉溢達紡織有限公司,車間主任張躍明正在為昌吉分隊的同學們詳細講解自動化紡織生產線的各項流程。“我是第五期援疆團的成員,作為新疆籍學生,當時報名參加的主要目的是想通過專業知識更好的服務家鄉,以青年學子的視角講好新疆故事。援疆團的寶貴經歷讓我對新疆的紡織服裝行業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畢業后我選擇回到家鄉,希望為家鄉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東華大學紡織學院自援疆團成立之初每年依托實踐團隊成立臨時黨支部,并于2022年正式成立“一帶一路”紡織援疆團研究生黨支部,黨支部通過召開軍墾老戰士座談會、參觀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等,引導學生不畏艱難險阻,勇擔時代使命,培育出全國高校“百名研究生黨員標兵”劉凡茜子和上海高校“百名學生黨員標兵”周稚荃等學生典型。
“前輩們感人至深的援疆故事,激勵著同學們為新疆建設貢獻青春力量,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第十一屆援疆團帶隊教師、東華大學紡織學院團委書記陳欣園說。(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