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五百年,精美國家記憶
鄭磊/文
在過去的一百四十年里,德國一直是歐洲大陸的核心力量。了解歐洲歷史,可以從讀懂德國開始。《德國:一個國家的記憶》既是一部國家史,又是一部文化史。全書分三十個主題,用建筑、雕塑、繪畫、瓷器、啤酒、香腸、汽車、貨幣……串連起德國政治、文化、藝術等數百年歷史變遷,是我迄今為止看到最精美的一部人文德國史。
本書講述的內容時間跨度長達五百年。其中絕大部分時間,德國由眾多獨立的政體組成,而每一政體都有各自獨特的歷史。或許德國的歷史天生就是破碎的,但它包含了大量廣泛共享的記憶、意識與經歷。從十五世紀古騰堡發明的現代印刷術開始,作者選取了那些在新生的德國仍然能引起共鳴的對象與觀念、人物與場所,比如德累斯頓的瓷器及其廢墟中的碎石瓦礫、包豪斯的設計和德國香腸、查理大帝的皇冠及布痕瓦爾德集中營的營門,以此向我們展現它的集體想象。
這個曾經像馬賽克或拼盤一樣橫亙西歐到中歐,接壤南北歐的國家的基因,已經深深刻入歐盟這個大家庭。理解德國應該從神圣羅馬帝國時期(約公元1500年)開始,由于眾多的日耳曼族群的定居點遍布整個歐洲,當時涵蓋的范圍包括了從現在的荷蘭、比利時(西),到丹麥、波羅的海(北),到波蘭、俄羅斯(東),再到意大利(南)的廣袤土地,形成了一個連貫的文化世界?,F代德國誕生于1871年卑斯麥將眾多分散的邦國統一為德意志帝國。
泛德意志是一個歷史文化概念,指的是德語文化區,荷蘭、捷克,甚至現在被劃入俄羅斯的前波蘭北部地區,都屬于這個區域。法國的斯特拉斯堡(原德語名是施特拉斯堡)屬于德語-阿勒曼尼語(發源于上萊茵和瑞士的德語方言),歌德和海涅曾在那里求學。布拉格的查理大學是1348年由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創建的德語世界的第一所大學。加里寧格勒(現屬于俄羅斯)原來是普魯士的重鎮柯尼斯堡,德國哲學家康德的故鄉。那里的鑄鐵井蓋上刻著L.STEINFURT.
A-G-1937-K?NIGSBERG字樣。日耳曼人在13世紀末來到布拉格,1600年那里已經成為德語世界的精神首都,是著名作家卡夫卡生活過的城市。
奔流在德意志想象與記憶中的是萊茵河,而日耳曼人則是德意志的身份標志。自文藝復興以來,德意志文化就深受古羅馬和法蘭西影響。數個世紀以來,德意志的知識、精神和文化邊界與其政治疆界并不一致。德國不斷流動變化的邊界以及由此產生的諸多復雜問題和矛盾沖突,而今已被納入一個全新的政治框架——以歐盟為名的眾多獨立國家邦聯。德意志過去奠定的多元化、多樣性社會格局,對于理解今天的歐洲大家庭很有幫助。當時在德意志不同領地鑄造的貨幣有兩百種之多,每位在帝國議會擁有議席的貴族都有權鑄造各自的錢幣,甚至女性貴族和修道院也有自己鑄造的錢幣。而這樣一個散亂的貨幣體系并沒有導致無可挽救的混亂,它們有統一的重量,相互等值兌換,而且通常會鑄有一個共同的標志:帝國的雄鷹。大約有一百位王爵貴族、五六十座自由城市和同樣數目的主教,那些領地和自由城市之所以聯合在一起,不是因為武力脅迫,它們從屬于帝國,在共同的法律框架下運作,這套法律是在例行帝國議會上,由帝國皇帝與各領地貴族們協商確定的。這種政治經濟形態甚至比現在的歐盟還要開放和穩定。
我們了解德國,也許能找出歐洲各國表面差異之下的一條隱形連線。大約從18世紀初期開始,從不列顛和匈牙利、希臘等都與德意志保持著親密聯系。德意志曾經是包容的象征,高聳于多瑙河岸邊、象征德意志的先賢殿瓦爾哈拉里供奉著眾多具有日耳曼血統的德語區偉人的塑像,比如講德語但擁有蘇格蘭血統、曾與拿破侖對陣過的俄國將軍巴克雷·德托利,以及后來擔任大不列顛國王的威廉三世,都被供奉在這座“萬神殿”里,供德國人緬懷。而這座神殿的設計風格卻不是當時德國最流行的哥特式建筑,而是希臘式的,很像雅典的帕特農神廟。德國作為歐洲安全樞紐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文化傳承使其必然承擔了團結歐洲的歷史使命,這在今天以及不遠的未來,都十分重要。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