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和青銅,邂逅絲綢古道
在人類發展史上,歐亞草原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傳播地區,這片草原東起東北亞,橫亙北亞(俄羅斯草原南部)、中亞,西接中歐平原。源于西亞近東的古代文明曾向北發展,再分為向西往歐洲的一支,以及向東往歐亞草原的一支,尤其對農業文明的傳播具有無法忽略的重要性。中國的文明可以分為南北兩個區域,以中原為核心的北方地區受到了來自歐亞草原的人類遷移和文化影響,而古絲綢之路則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主干道。
人們一般把公元前2世紀張騫出使西域的線路稱為“絲綢之路”,而從考古發現來看,從這個時點起算的這條通道,只能算是晚近的“絲綢之路”。在此之前的數千年里,中原的彩陶和來自西方的青銅器早已在這條大路上流動了。在洛陽盆地中國最早的都城遺址(公元前1800-1500年間)二里頭,發現了大量青銅禮器;而黃河流域的彩陶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現身于天山東部的哈密盆地,大約3000年前出現在伊犁河谷。這方面的研究已經相當豐富,《中國西北地區青銅時代考古論集》和《彩陶與青銅的對話》這兩本書分別從嚴謹的學術和通俗的文化科普角度,相互驗證,共同勾勒出一幅完整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也讓我們更深入了解了華夏文明的深厚底蘊。
《中國西北地區青銅時代考古論集》。資料圖
《彩陶與青銅的對話》。資料圖
《彩陶與青銅的對話》用清晰的時間軸和豐富的彩陶圖文展示了中國從距今2萬年的舊石器晚期開始制陶,到制陶女七八千年前從黃河上游出發,走向河西走廊,穿越天山走廊,一路將彩陶制作技藝傳播到伊犁河谷的歷史。中原文化的這一標志性成就將整個東亞的歷史帶入到了有陶器的新石器時代,這種影響一直擴散到中亞的邊緣。但是,從這條路線上遺址挖掘出的彩陶器型、紋飾圖案、色彩和質地來看,彩陶在到達甘青河曲一帶發展到了巔峰,到了河西走廊西部盡頭已經是具有中原文化特征的彩陶終點。流傳到新疆地區的彩陶風格和用途更貼近游牧民族,這是中原彩陶文化由東向西傳播的末梢。
青銅冶煉技術源于西亞地區,分為南北兩路擴散。南路到達印度河上游興都庫什山,受阻于帕米爾高山,未進入中國。北路則有歐亞草原森林地帶的人群南下穿越阿爾泰山脈,進入天山,到達塔里木盆地綠洲,再沿著絲綢之路傳到中原地區。有些人習慣于忽略草原民族對文化傳播的貢獻,其實,游牧并不一定比定居農業落后,在某種意義上講,他們代表了另一種生產力。比如,游牧民族很早就馴養了驢馬,很早發明了空心有輻車輪,繼而借助馬匹和馬車遷移,行動效率是非常高的。而且游牧民族大量食用乳類肉類食品,體質也很強健。學者認為馬車、青銅器都大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銅鐮和銅斧等對農業生產有巨大推動作用,這是游牧民族與農業人口沖突過程中帶來的有積極影響的事物。
中亞西部的早期青銅時代開始于距今6000年前,開始時是純銅和砷青銅為主角,到了5000多年前,錫青銅逐漸取而代之,成為最重要的金屬合金。當時黑海、里海北部地區氣溫下降,牧草變得低矮稀疏,處于環境和人口壓力,掌握青銅冶煉的人群開始向東方遷移,拉開了青銅時代歐亞西部人群東遷的一波波浪潮。東方彩陶和西方青銅器在公元3000多年前,在哈密盆地匯合了。這也是西亞錫青銅技術由西向東傳播的一個重要站點,形成了與西方青銅器大相徑庭的新組合,并由河西走廊和河湟谷地進入中原地區。
伴隨著彩陶、青銅器傳播的還有中原的農業耕作和紡織技術,而西方的銅礦開采、小麥種植、牛羊馴養、奶革制作和訓馬、馬車等技術也對黃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和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青銅技術比彩陶傳播速度更快也更遠。西方青銅器主要是用于生產和戰爭的工具,如斧、劍、矛、鑿等,在到達中原腹地之后,功能變化日漸明顯,越來越多用于非生產性領域,如用青銅制作的巫具、祭器等。外來的青銅技術,經過華夏民族的不斷發展創新,商代的青銅禮器制造工藝和藝術水準已經達到了世界公認的高超水準。大量融合了西方文化要素的北方文明,進一步向南擴展,與長江以南的另一支古老文明一起,形成了中華文明。學者們認為夏商前后的中國與外部世界,特別是西方文明的文化要素頻密接觸,從中獲取了更多與外部技術、思想、制度交流的基礎,促進了社會進步,催生了中原文明的成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