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點與人類未來推薦《未來呼嘯而來》
最近十年,技術創新步伐明顯加速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目光正在從摩爾定律轉向“奇點”猜想。這個概念最先由天才科學家馮·諾依曼提出,指的是一種可以撕裂人類歷史結構的能力。在之后眾多研究之中,庫茲韋爾的“奇點臨近”理論最為系統,影響也最大。《奇點臨近》的作者被比爾·蓋茨譽為“預測人工智能未來最權威的人”。
庫茲韋爾的核心觀點主要是:技術創新以指數方式加速發展,每十年翻一番;信息技術發展最快,以指數級速度遞增,每年翻一番;腦科學飛速發展,20年內人們可以了解大腦所有區域的活動過程和模式;2020-2030年將實現軟件模擬人類智慧;機器智能將遠遠超出無機器輔助的人類智能;納米技術能夠提高人類智能和壽命;智能機器將能具備人類情商;人類的體驗越來越多地在虛擬環境中進行。
庫茲韋爾的預言很大膽,他認為未來的文明是人機文明,未來的計算機和人類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丘吉爾說“你能向后看得越久,就能向前看得越遠”。我們現在是智人時代,而在1000萬年前還是類人猿,100萬年前才懂得使用火。2045年,人工智能將超越人類,這是庫茲韋爾給我們指出的未來,似乎太過抽象和難以置信。已有很多實例可以讓我們體會到人工智能的巨大威力:1996年一個程序在阿貢國家實驗室50MIPS的計算機上運行了5周時間,解決了困擾了數學家60年的布爾代數猜想難題。目前開發的人工智能程序在高考中能完勝優秀的考生。
庫茲韋爾作為科學發明家和預測學家,他的這本書確實更具理論深度,同類的另一本書則更為普通讀者喜聞樂見。《未來呼嘯而來》略去了對技術創新的科學基礎的探討,以更直接淺顯和形象的方式勾勒了指數型技術的發展路徑,讀來更為生動有趣。作者開篇就預測了飛行汽車和交通方式變革,介紹飛速發展的9大指數型技術及其帶來的7大加速力量,之后以零售、廣告、娛樂、教育、醫療保健、食品等8大行業為例,為我們勾畫了未來幾十年新的商業形態和社會生活圖景,令人浮想聯翩,興奮不已。巧合的是,作者之一正是以庫茲韋爾理論為指導的“奇點大學”的創始人兼執行主席。
當然,兩本書的共同觀點是人類已經進入了指數型發展時代,人類對靈敏應變的需要已經超過了對穩定性的渴望。他們也都沒有回避人們關注的技術創新帶來的就業環境的改變,很多職業會成為歷史回憶。庫茲韋爾更為樂觀,而第二本書則明確指出問題在于:在科技創新帶來的技術性失業影響擴大之前,我們是否有足夠時間對勞動力進行培訓。高盛研究了自動駕駛汽車帶來的就業變化,每年將新增30萬個駕駛崗位,但是,在此之前,需要有25年的時間來完成這種轉變。美國的科技技術帶來的是就業短缺,這是合格勞動力不足的表現。截至2018年4月,美國工作崗位空缺數量達到670萬個,而此事的另一面是大量低技能工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未來二三十年,我們不得不面對這種就業結構性變化的沖擊,需要采取社會救助和再培訓等措施進行緩沖。前者屬于慈善事業,后者是教育培訓,尤其是應用更先進的VR/AR等技術的在線教育和體驗式學習。除此之外,還需要人們有更強的學習能力和應變的靈活性,才能對呼嘯而來的新時代做好充分的準備。
未來所有企業都需要轉型為數字化企業,對于制造業來說,這樣做可以滿足多品種小批量制造的需求,消費者通過與制造商的信息管道連接,隨時下單,廠家可以在最短時間完成制造和交付,只有3D打印技術才能實現零庫存、零損耗的敏捷生產。從中長期看,中國突破半導體芯片圍堵的路是在生物科學、分子化學、量子和電子基礎理論應用、納米材料等方面,大力探索分子計算、DNA計算、電子自旋計算、量子計算、光學計算等新的路徑。這些更多的是基礎理論研究和技術應用。
政府該如何應對新時代的要求,波羅的海小國愛沙尼亞給世界做了表率:99%的公共服務可以在線完成,公民用不到5分鐘完成繳稅,可以從受區塊鏈保護的數據庫訪問所有醫療信息。愛沙尼亞政府估算通過克服官僚主義已經節省了超過800年的政府工作時間。數字政府和數字社會治理范疇內的智慧城市,都是政府能夠發力,而且應從現在開始努力推進的事業。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