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總經理董昕:以科技創新邁過產業“十字路口”
編者按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正值建黨100周年,也是實施強國戰略、自主創新戰略的關鍵一年。
世界紛繁變化,難擋中國復興強大。在這樣的歷史重大變革期、機遇期,21世紀經濟報道獨家策劃推出貫穿全年專題《通往偉大之路:大國創新100強》系列報道,通過報道全國戰略行業重點企業和優秀企業家,為中國不斷攀登新高峰的壯麗征程助力。
本期推出的是中國移動總經理董昕專訪,談5G、6G與創新。
對于國內乃至全球通信行業而言,中國移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中國移動已開通5G基站超過50萬個,到年底將超過70萬個,預計占全球5G基站規模的1/3以上?!苯眨诮邮?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專訪時,中國移動集團總經理董昕介紹道,公司深入實施“5G+”計劃,建設精品5G、好用5G、開放5G、安全5G,目前已發展5G套餐客戶超2.5億戶、網絡客戶超1.2億戶,預計2021年5G網絡用戶滲透率將達21%,2025年達60%。
脫胎于上世紀90年代的郵電部移動通信局,于1997年分別在紐約及香港上市,彼時的中國電信(香港)有限公司,亦即新世紀首年更名的中國移動。
在這段激蕩歲月中,中國移動不斷成長,持續助力我國信息通信業實現“2G跟隨、3G突破、4G同步、5G領跑”的跨越式發展?!盎仡欀袊苿佣嗄甑陌l展,公司在很多重要的‘十字路口’,都以科技創新保持企業以變應變的前瞻性和主動性。”董昕向記者指出。
從模仿到領跑
2G時代的中國移動,只能算是外來技術的“模仿者”與“吸收者”。通過這種模仿式創新,中國移動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移動通信網絡。將IP軟交換技術引入移動通信領域,提出CM-IMS全業務解決方案并打通首個定制終端電話,中國移動創造出“夢網模式”,實現專利申請零的突破。
3G時代,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TD-SCDMA技術首次成為國際標準,然而其短板在于端到端產業實力薄弱,整體產業處于邊緣地位。董昕回憶,在這樣“一窮二白”的局面下,中國移動聯合各方構建國內產業鏈,實現國內從“無芯”到“有芯”,并攻關TDD技術組網難題,最終實現TD-SCDMA規?;瘧?,達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市場發展目標。
這也為后續4G時代與全球技術同步打下了基礎。董昕介紹,在承擔TD-LTE發展重任時,中國移動摸索出了一套“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產業化和產業國際化”的創新鏈模式,打造了涵蓋“系統設備、芯片、終端、關鍵元器件、測試儀表和業務應用”等主要環節的完整產業鏈,形成了“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自主創新體系。
一方面,中國移動推動我國主導的TD-LTE成為4G主流標準之一,實現在專利金獎及全球4G專利池方面零的突破。另一方面,在產業推進方面極為重視端到端產業鏈,尤其芯片薄弱環節的推動。“今天4G已經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信息消費的重要引擎,真正實現了4G改變生活。”董昕表示。
也正是有了前期的積累,中國移動乃至中國通信業在5G時代真正實現了跨越。
“為實現5G賦能各行各業、推動轉型升級,僅靠5G網絡本身和通信產業遠遠不夠?!倍糠治?,“需加強5G與AICDE(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邊緣計算)等新興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打造以5G為中心的泛在智能基礎設施;加強5G與垂直行業深度融合,孵化創新應用,共建產業融通新生態?!?/p>
同時,董昕強調,中國移動堅持5G與4G協同發展,在建設5G網絡的同時,保障4G網絡質量和用戶體驗,以滿足不同客戶的差異化需求。
為轉型升級賦能
中國移動對5G有自己的理解。
董昕認為,“未來,伴隨人們娛樂、溝通、交易乃至生產、生活各項活動加快向數字空間遷移,信息技術、數據要素對傳統人力、資本要素價值的放大、疊加、倍增效應將日益顯現,進而推動人類突破發展瓶頸,實現生產力躍升?!?/p>
作為新基建的重要牽引,5G在國內發展得如火如荼?!敖涍^近10年的努力,我國在5G標準、技術、產業、商用規模等方面都已處于領跑態勢,構建起全球領先的5G新型基礎設施?!倍扛嬖V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從一系列數據也可見一斑。近日,工信部副部長劉烈宏透露,我國5G基站數已超過91.6萬個,占全球比例約為70%;5G連接數已經超過3.65億,占全球比例超過80%。
其中,中國移動無疑發揮著引領作用。董昕透露,中國移動已實現全國所有地級市和部分重點縣城、重點區域的5G商用。
在董昕看來,中國移動之所以能在5G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首先得益于4G時代積累的寶貴經驗和人才,也得益于在5G時代的全面謀劃與系統布局。
“5G發展之初,中國移動便積極參與5G需求研發,帶動國內產業研發5G,主導形成對我國有利的產業格局?!倍恐赋?。
例如,中國移動自4G時代便帶動大規模天線的研發,此為5G核心技術之一,我國產業領先全球一年以上。同時,中國移動積極推動5G中頻段技術和產業成熟,扭轉了5G發展初期美日韓主推的毫米波,為重塑產業格局奠定了重要基礎。此外,中國移動還在全球最早成立5G聯合創新中心,推動5G行業應用創新。
在5G落地行業應用方面,中國移動也頗有心得。董昕表示,利用5G高速率、低時延、大連接的特性,中國移動在教育、醫療、礦山等領域落地了一批較為成熟的應用場景。
“當前,5G已進入由個別行業、個別場景的‘點狀應用’向各行各業全流程、全環節‘整體滲透’的關鍵期?!倍勘硎?,目前中國移動已在工業互聯網、智慧能源、智慧交通、遠程醫療等多領域拓展5G商業化項目超4000個。到“十四五”末,力爭覆蓋超百萬家企事業單位,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不過,董昕也坦言,5G商用已近兩年,但仍處于建設投入的發展初期,面臨建設運維成本高、關鍵技術仍待突破等問題,企業投入產出壓力較大。
此外,“啞終端”、數據“孤島”制約了5G融入產業的進程,跨界合作鏈條長、行業需求定制化程度高、行業標準未融通等也成為5G從“消費網”向“生產網”轉型的待解難題。
“5G網絡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董昕表示,“當前,中國移動將依據業務發展情況,聚焦鄉鎮及以上區域、工業園、主要交通道路、3A級以上景區等建設5G網絡。下階段,將把5G網絡覆蓋范圍有序擴大至農村,力爭‘十四五’末實現全國城鄉有效覆蓋?!?/p>
創新體系4.0
盡管在5G領域已跨入頭部陣營,但中國移動的目光遠不止于當下。
“當前6G已成為全球關注熱點,6G技術研發尚處于初步研究階段。中國移動已成立未來研究院,積極投入6G關鍵技術研發?!倍拷榻B道。無論是人工智能平臺技術、關鍵核心能力、創新應用,或是在量子保密通信、量子真隨機數應用等方向及通信領域“卡脖子”技術方面,中國移動正持續重點攻關。
數據顯示,中國移動研發投入近五年年均增幅達到48%,2020年首次超過100億元。
在發展過程中,中國移動的創新體系更先后經歷四次升級,形成了獨有的創新思路。
董昕指出,2006年至今,中國移動創新體系從曾經以研究院為主、網絡運營條線和業務支撐條線為輔的“一體兩翼”,拓展到如今以研究院和3家區域研發機構為內環、以18家科技型專業公司為中環、以31家省級公司為外環、以廣大合作伙伴為合作環的“一體四環”。
縱觀中國移動的創新體系升級,一個明顯的特征是從內部研發逐步走向對外開放。通過投建包括國家級平臺、頭部企業、頭部高校和科研機構在內的合作環,中國移動推動更多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并促進全產業鏈協同發展。
在董昕看來,中國移動的創新路徑在于“內強外聯”。對內,加強頂層設計,深化科研機制改革,強化專利價值管理、人才梯隊建設和科技創新獎勵,厚植企業創新文化。對外,爭當“鏈長”單位,牽頭成立5G創新聯合體,深入實施“聯創+”計劃,構建研發合作圖譜,強化多元研發載體,探索新型合作模式,與產業鏈共同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協同推進5G關鍵核心技術研究、開發、應用一體化創新,打造研發合作新生態。
面向未來,董昕認為,面對經濟社會對科技創新的迫切需求,更加需要社會各方的攜手努力。
在宏觀層面,集聚社會乃至全球力量,加快搭建面向全社會的一體化創新網絡,促進數據要素的跨地區、跨行業、跨領域充分流通,推動信息技術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更深程度的應用,加快新科技、新產品、新業態在全社會范圍內的快速滲透和擴散。
在微觀層面,發揮各類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強化龍頭企業示范引領帶頭作用,加大對“專精特新”中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最大程度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不斷激發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創新生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