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學生畢業回鄉種菜 創業效益好
大學畢業留在城里,意味著從此成為走在寬闊柏油馬路上、住在高樓大廈里的“城里人”。這是多少農村孩子十年寒窗的夢想,也是農村父母的夙愿。可是家住高陵縣的蔡蘭,離開大學校園后,沒有去城里闖蕩一翻事業,卻毅然決然選擇回到家鄉,種起了大棚菜,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頗讓人不解。
日前,記者帶著疑問走進了這位創業女大學生蔡蘭。只見蔡蘭鼻梁上架著一副近視鏡,身體略顯單薄,怎么看都像個坐辦公室的,很難將她與栽菜、澆水、施肥等這些既臟又累的農活聯到一起,但她的一席話使記者徹底否定了自己的眼睛。“找個‘鐵飯碗’不是上大學的唯一目的,上大學首先是學做人,其次是學知識,并在實踐中不斷地完善自己,實現自身價值。”這是蔡蘭經歷創業艱辛后對上大學的重新認識。
2009年初,即將走出大學校園的蔡蘭和其他畢業生一樣,整天奔波于各種人才招聘會,看著招聘單位把自己辛苦制作的自薦書連看都不看一眼就扔下時,她心酸了,“干脆不找了”,但轉念想想父母揮汗如雨操勞過的日日夜夜,她還是繼續“拼搏”。歷次求職受挫,最終也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但微薄的工資,幾乎連自己的生活都難以維系,面對這一切,蔡蘭猶豫了。2009年12月,得知高陵縣利用公益性崗位吸收創業大學生,縣科技局實施開發千畝農業產業示范園項目為大學生創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在進行一番艱難的權衡之后,蔡蘭決定回到家鄉自己創業。她不顧親朋好友相勸毅然打了頭陣,在藥惠農業示范園內承包了一棟大棚,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萬事開頭難。蔡蘭在大學里學的是廣告專業,雖然在農村長大,但從未接觸過種菜之類的農活。從天之驕子到種菜的農民,艱辛和困難她曾想到過,但不懂作務技術,令她一籌莫展。當蔡蘭正在發愁缺技術的難題時,高陵縣科技局為創業的大學生們聘請了山東壽光的技術員,根據每棟大棚的農作物給大學生講不同的栽培技術。蔡蘭克服了一切困難,不會就問,不懂就學,吃住都在示范園。如今,她已經基本掌握了蔬菜的栽培、管理及銷售技能,而且種植的圣女果、茄子、苦瓜也為她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當問及回鄉創業值不值時, “拼搏了不一定成功,但不拼搏肯定會失敗。既然已經選擇了創業,就應該勇敢地走下去”蔡蘭滿懷信心地說。
現在蔡蘭每天的生活都很忙碌,早上6點起床,和一起創業的大學生就來到示范園的大棚內干農活。育苗鋤草、施肥灌溉、測溫掛牌、修剪打藥……吃的是粗茶淡飯,干的都是農家活,說起專業,說起示范園的前途,蔡蘭信心十足。鉆大棚干農活,常常搞得一身泥一身汗,她卻高興地說:“我現在和土地特別親,一天不下地,心里就直發癢。”夏季是農作物發生病蟲害的高峰期,盡管大棚里的溫度都超過了40℃了,潮濕悶熱,但她一點也不敢怠慢,每天來回幾遍地跑,小心翼翼地呵護著這些“果實”,為了今天的效益,也為了明天的希望。{page_break}
看到汗珠掛滿臉頰,問起蔡蘭種大棚累不累,這個文靜的女孩總會淺淺的一笑:“辛苦還好克服,身體還能承受,就是心里上的落差比較大,大學畢業之后,放棄自己曾經的理想,來到農村和土地打交道,很多親朋好友都不理解。但是,我覺得是值得的,因為我覺得自己創業要比給別人打工強,大棚里種植的蔬菜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是每天收獲的果實和效益,還有關于自己人生的一份期待和理想。”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半年多來的努力,如今,蔡蘭種植的圣女果、苦瓜、茄子為她贏得了良好的效益。她算了一筆賬:一棟大棚除給政府交承包費8000元外,如果管理、經營好的話,一年最少能掙兩三萬塊錢。談到未來的理想,蔡蘭胸有成竹,指著遠方的大棚說:“現在創業才剛起步,將來通過政府扶持和幫助,再承包幾棟日光溫室大棚,把產業規模做大,發展成公司,延長產業鏈條,做成自己的品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