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荒":企業如何面對多"荒"時代?
從年初遍地開花的用工荒到4月開始席卷全國并貫穿全年的電荒,還有隨處可見的柴油荒,令大批中小企業甚至地方政府慌神的錢荒……2011年,“荒”幾乎從未從老百姓的視野撤出過。
在這樣一個多“荒”之年,人們不禁要問,如何才能避免一些“荒”總是卷土重來?
“用工荒”疊加勞動密集型企業遭考驗
近期以來,我國出口形勢不容樂觀,部分產業特別是紡織服裝、玩具、鞋帽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未來仍面臨訂單量減少、訂單波動加劇、短單小單比例持續上升的困難局面;與此同時,以珠三角地區為代表的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制造業面臨的招工難、“用工荒”局面也沒有得到改善。不少企業和市場人士認為,“雙荒”反常疊加的背后,是我國制造業特別是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升級轉型步伐遭遇全球經濟復蘇步伐放緩沖擊的嚴峻現實。
“訂單節奏變亂”加劇“用工荒”
近年來,由于國內外形勢影響,招工難、“用工荒”已經不是一個罕見現象,但讓一些企業感到奇怪的是,盡管今年以來企業接受的海外訂單量并沒有增加,甚至還有所下滑,但是企業招工難的局面并沒有改善,這和以往訂單多才用工緊張、訂單少用工則少的情況形成了鮮明對比。
“干了18年企業,現在是最迷茫的時候。”從一家夫妻店做起的廣東順德東原廚具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郭憲華說。作為一家用工人數不超過500人的中小勞動密集型企業,他現在面臨的是淡旺季都缺人的窘境,究其原因,他認為和“訂單節奏完全變亂”有直接關系。
“以往歐美經濟正常的時候,市場態勢是制造和銷售雙方都可以預測的,因此用工淡旺季分明,企業也可以適應、調整,用工短缺只是暫時現象;但今年以來,國際訂單不斷變短、變急,有德國企業還向我們下過100件產品的訂單。這種情況下,企業根本養不住人,也不敢養人,結果就是缺工成了常態。”郭憲華說。
有企業分析認為,由于主要出口市場地位沒有改變,歐美近期危機加劇的情況很可能帶動我國勞動就業波動加大,甚至在今冬明春造成一波短促的“用工荒”。江蘇舜天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曹小建說,今年以來,歐美地區受限自身經濟復蘇緩慢,采購商采購意愿一直非常疲軟,訂單不足,在迫使我國相當部分出口企業用工量維持在低水平的同時,也大大壓縮了制造鏈條的調整、適應能力。
“隨著庫存的消耗,歐美市場日用消費品很可能在明年春天出現一個空檔期必須填補,當地采購商屆時不排除突然向中國企業追加一大批急單、短單的可能,再加上明年春節來得早,到時候中國企業用工緊急短缺的局面進一步加劇的可能性很大。”他說。
轉移還是轉型考驗勞動密集型企業
面對“訂單荒”和“用工荒”疊加的局面,部分專家和市場人士認為,受國內多方面因素影響,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很難簡單通過提高工資、增加福利的方式加以應對,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中低端產能很可能不得不面對向海外轉移的前景。
長期跟蹤企業和市場動態的山東省商務廳業務聯絡辦公室副主任吳英喜說,“用工荒”的成因復雜,而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取向發生巨大變化,是重要因素之一。從山東這一勞動人口大省來看,年輕的“90后”農民工出現了“寧愿在城市富余,不愿在農村就業;寧愿在服務業拿低工資、不愿意在制造業掙加班費;寧愿在城市奮斗,不愿在農村享受”的突出特征,“從我們調查的情況看,這種心態不是企業可以通過提高工資就可以解決的。”
而“訂單荒”也使得我國大批傳統加工出口企業“提價”能力嚴重受限。在今年10月至11月舉行的第110屆廣交會上,許多企業反映,由于國際需求疲軟,歐美客商普遍不愿意大幅提升價格,加之原材料成本上升,企業在勞動力價格提升方面的空間越來越受限制,“即使想通過加工資招人,也力不從心。”
目前,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用工已經開始出現“高齡化”需求。許多企業一改以往專招年輕女工的“習慣”,將用工人員定位擴大到35歲至50歲的“識字工人”,且男女不限。深圳市總工會生產保護部副部長王鴻利認為,隨著老年社會的臨近,我國勞動力供應總量未來是逐步下降的,擴大用工適齡范圍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企業要么升級,要么轉移,此外無其他出路。
須應對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型后續效應
然而,同樣是轉,不同的行業,選擇卻可能完全不同。部分市場人士認為,我國以鞋、服裝、箱包等日用消費品為主的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中低端產能將選擇向海外轉移;而電子消費品類企業則可能向國內中西部地區轉移;同民營大中型企業相比,外資企業轉移動力更大,而前者的轉型欲望可能更加強烈。
曹小建說,從國際產業轉移趨勢看,由于交通運輸成本高昂,紡織服裝、鞋等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一般都在沿海地區設廠,“從目前情況看,這些產業的中低端產能從中國向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沿海地帶加速轉移的趨勢比較明顯。未來中國本土企業在這些行業的競爭力將主要在中高端產品上體現出來。”
此外,由于這些產業中相當部分產能是由跨國企業代工廠完成,這些工廠受國際資本需求制約明顯,對于勞動力成本的增加較為敏感,因此轉移到越南、印度等地的速度也在加快,耐克在越南工廠的生產能力超過中國就是一個例證。
與此同時,部分民營企業則選擇了升級轉型的道路。以廣東南海昭信集團為例,這家企業毅然關閉了旗下4家鞋廠,投身到新能源產業,這家企業的相關負責人說,只有“忍痛割愛”,企業才能在“訂單荒”和“用工荒”的雙重夾擊中尋覓生路。
展望未來,產業升級、企業轉型和轉移能否真正解決“用工荒”背后的勞動就業形勢轉變“沖擊波”,是許多人士擔憂所在。有專家說,現在引導產業轉型升級的重心都放在企業上,沒有太多考慮工人就業需求和想法,“很可能出現企業轉移走了工人未必肯跟著企業走、企業升級了工人未必‘升級’的不同步狀況。加上未來一段時間內用工波動性可能進一步加大,如果不在政策方面加以考慮,很可能造成勞動者‘富余’在沿海地區的局面加劇,帶來的社會壓力不容小覷。”{page_break}
有些“荒”為何總在重復?
細心的人士會發現,今年出現的多種“荒”,并非都是首次出現,多為舊“荒”蘊含新現象,新問題,需要新辦法去應對。
比如年初集中暴發的“用工荒”。與往年多出現在東部沿海地區不同,今年的“用工荒”延伸至內地多個省份,表面上看起來是勞動力供應不足,實則暴露城鄉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差距以及長期以來農民工普遍遭受的工資待遇低、勞動強度大、權益難保障等不公平境遇。有評論就指出,從某種角度講,“用工荒”實為“公平制度之荒”,如果農村社會保障、公共服務不盡快跟上,城鎮化過程中不能使農村轉移到城鎮的人口“落地生根”,解除后顧之憂,“用工荒”就難以消除。
又比如說,今年表現尤為顯著的中小企業“錢荒”。在抵御通脹為首要任務的特殊背景下,貨幣、信貸政策趨緊,中小企業融資難進一步凸顯,好在有關部門在調研基礎上已出臺一系列支持小企業發展措施,企業融資難問題正得以緩解。不過,在給中小企業“輸血”的同時,打破行業壟斷,在行業準入方面給予中小企業更多平衡機會,讓資金進入應該進入的領域,方為解決資金分布不平衡的治本之策。
相較這些已有所緩解之“荒”,更值得憂心的,是那些個“經年老荒”,比如自2004年以來,“電荒”“油荒”幾乎每年都會出現。在能源經濟學家、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看來,從氣荒到油荒,再到今年頻現的煤荒、電荒,雖然每次原因各有不同,但從根本說可歸結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滯后及行政命令下的市場失靈。“荒”的恐怕不僅僅是資源,而是有關方面解決問題的愿望、誠意和勇氣。
如何徹底解決“回頭荒”
臨近年末,“荒”聲依然不絕于耳。據中電聯預測,今冬明春,全國電力供需形勢總體偏緊,最大電力缺口將達3000萬千瓦至4000萬千瓦。與此同時,有市場監測數據顯示,國內只有約52%的民營加油站可以保證正常銷售,這意味著仍有約48%的民營加油站仍無油可售。
“考慮到中國經濟依然保持較快增長以及各種原因,未來電荒、油荒依然難以避免,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將電荒、油荒控制在一個更短的時間和更小的范圍內。”在林伯強看來,當前的油荒、電荒中已存在明顯人為因素,而根源就是能源價格機制沒有理順。
林伯強指出,要解決能源短缺問題,從長期看要改革價格機制,推進煤電一體化、建立更有效的成品油價格機制,使其更準確反應市場供求。不過,這一過程的難度很大。
對于“用工荒”,知名經濟學者、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認為,考慮到經濟增速回落,出口訂單增長放緩等因素,此前比較嚴重的用工短缺已有所緩解。不過,各地區發展不平衡、產業總體仍處低端以及無效率的規模化投資依然存在,“用工荒”仍有回頭可能。
孫立堅指出,“荒”的根源在于各種機制沒有理順,加之今年物價高企,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各種綜合因素疊加導致各種“荒”集中暴發。而“只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滯后、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持續,價格、利率等各種機制沒有理順,‘荒’就仍會大范圍重現。”孫立堅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