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革不能偏離市場化方向
兩會前夕,世界銀行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2030年的中國:建設現代、和諧、有創造力的高收入社會》報告,在社會上引發了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的討論熱潮,國有企業是否應該縮減規模,從一些競爭性領域退出?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深入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機制;并鼓勵民營資本進入到包括電信、金融、石油等壟斷行業。而且,國家發改委最近表示,新“非公有制36條”操作細則將在今年上半年出臺,這將在客觀上對國企產生外在壓力,促動國有企業改革。
3月12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邀請四位企業界的全國人大代表就如何推動實體經濟發展舉行了新聞發布會,他們也呼吁國家建立一個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條件。
一些來自國有企業的代表委員們認為,國有企業的效率還需要提高,但改革的方向不是私有化。而一些來自民營企業的代表委員對一些領域內存在的“國進民退”表示不滿,他們呼吁國家對壟斷行業進行改革,呼喚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
盡管對于國有企業改革存有分歧,但絕大多數接受記者采訪的代表委員都不贊同完全私有化,而市場化改革是大方向。他們同時認為,在一些領域,縮減國有企業規模,給民營企業提供平等的競爭機會,將有利于推動國有企業改革。
不過,一些代表委員強調,國有企業改革應當穩步推進,在一些規制條件不具備、監管還有缺失的市場環境下,盲目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特別是將國有企業私有化,可能會加劇國有資產流失。他們表示,國有企業改革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如何處理全民資產的問題,還涉及到如何與民營企業共同發展,所以國有企業改革需要頂層設計。
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李肇星在3月4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全國人大常委會今年將就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等問題開展專題詢問。深化國有改革已是大勢所趨,如何走,更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如同全國人大代表、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向文波在12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所說,將國有企業改革看作全部的市場化是不行的,在一些市場競爭的領域,要向民營資本開放,并建立起公平的市場秩序,最終將能形成國有經濟、民營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環境,將更有利于企業的轉型、更有利于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