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稅刻不容緩 讓企業“溫暖過冬”
剛剛過去的一年,外部有歐債危機、美債危機的雙重考驗,國內則面臨房地產調控、地方債務等多重關卡,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成為共同探討的話題,代表、委員們的目光重回實業。改革之聲漸起,“減稅”也成了他們的共同訴求。
“有網友說:政府在那兒搞名堂,什么結構性減稅,這詞像‘休假式治療’一樣讓人不明其意。其實它的內涵還是很深刻的。”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話一出口,全場的氣氛就輕松了。“結構性減稅一方面可以利用稅收杠桿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與發展方式轉變,另一方面,可以沖抵外部經濟不確定性,減弱中小企業景氣不佳、實體經濟信心不足的不良預期。”
財政部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稅收總收入接近9萬億,達到89720億元,同比增長22.6%。與此同時,財政收入首超10萬億元,達103740億元,增長24.8%。兩項指標增速遠遠高于9.2%的GDP增速。
由此計算,去年中國稅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超過19%。2000年時,稅收收入占GDP比重為12.8%。從絕對額看,2011年的稅收收入是2000年的7倍。
TCL集團[2.24 1.82% 股吧 研報]董事長李東生就對此質疑稱:“去年整體經濟已經放緩的情況下,財政收入的比例還那么高,大家得反思一下,我們整個財稅的結構,是不是需要有一些改變的地方?以目前這種經濟水平,以目前中國企業面臨的競爭環境來看,是不是應該考慮減稅?”
李東生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繼去年提出建議之后,今年再次提出建議,希望政府考慮降低稅負,支持企業發展。
本刊相關調查也顯示,有高達63%的企業認為自身稅負較重。而另一個調查數據恰恰與之印證,在利潤較微薄的制造業,就有23%的企業表示,其稅收與利潤的比率在100%以上;而在利潤相對較高的服務行業,則有57%的企業表示,其稅收與利潤的比率達到50%以上。
一直投身于制造業的李東生已經擔任了兩屆人大代表。“前幾次開人大的時候,有很多經濟界的代表提出政府的財政收入高于GDP的增長,這個不是很好。”他回憶,當時政府給出的解釋是,這種正增長有一些短暫的臨時性的因素,不能持續。“結果證明這種判斷是不對的。現在的持續高增長說明不是臨時性因素的影響,而是屬于結構性問題。”
雖然賈康將這種持續增長描述為“恢復性增長”,但他也承認,結構性減稅應該作為宏觀調控方針,以財稅的政策優化為全局服務,實現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務。“而國家明確宣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這里面要匹配一些減稅優惠措施。”
面對稅收,全國政協委員、銀泰投資董事長沈國軍則這樣總結:“我覺得關稅定得有點傻,實體企業的稅定得有點笨,對個人征的稅有點狠。”沈國軍旗下的銀泰百貨[10.48 -0.38%]是以百貨零售業為主營業務的百貨零售集團,產品中涉及大量奢侈品。“很多奢侈品品牌在中國開店,我跟他們都很熟,每次去國外,老外都說:你們中國的關稅為什么這么多?所有的奢侈品品牌店全是中國人在那兒買!”這是沈國軍認為“傻”的地方,而實體企業的重重稅負,以及個人所得稅過低的免征額,則顯得又“笨”又“狠”。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對沈國軍表示支持。他認為,對勞動力創造的收入是三重收稅,甚至四重收稅。“企業家雇一個工人,他一年創造了100塊錢的增值,得交增值稅,還得交營業稅。這100塊錢里面,如果有20塊錢的利潤,還要交企業所得稅,然后80塊錢當工資發給工人了,可能還得交個人所得稅。這還沒有說‘五險一金’,這些對于勞動密集型的企業是非常不公平的。”
李稻葵甚至建議,中央應該拿出5000億元直接代企業繳稅,“經濟蕭條期,政府完全可以先替企業交一年的稅,這才是真正幫助企業過冬。”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