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成主攻方向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仍在持續,我們認為此次危機的爆發以及影響之所以如此劇烈和持久,其根源是世界經濟結構性失調長期積累的結果。”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2年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說。
他認為,短期的宏觀經濟復蘇非常重要,但如果對深層次的結構性的矛盾不加以解決,復蘇的基礎不可能穩固,勢頭不可能長期保持,因此經濟結構調整的任務對中國和世界來說都是艱巨而迫切的。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承辦,本屆年會的主題是“中國和世界:宏觀經濟與結構調整”,中外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國際組織代表和企業家共同把脈中國經濟。
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表示,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中國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認為,中國經濟長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因素是城鎮化、工業化、市場化和國際化,這些基本因素沒有改變。
他選取2010年主要國家城鎮化率的數據進行比較,其中中國不到50%,而發達國家都在66%以上。所以,他認為中國的城鎮化仍然有很大空間,將極大改變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同時,工業化進程沒有結束;在市場化方面,仍然需要進一步加強方方面面的改革,一定會更加激發活力,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在國際化方面,中國將越來越融入世界一體化進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副主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鶴認為,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大的趨勢有以下幾個:工業化將出現新的特點,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的速度加快,龐大的傳統制造業受到土地、水、能源、空氣質量等資源環境因素的制約越來越強烈,人力資本和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空間和彈性都在加大;城市化的趨勢仍然是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征,將釋放出巨大的投資消費需求潛力,同時城市化的格局形態將出現新的變化;國際化的內容會發生比較大的變化,最主要的是國際收支將逐步走向基本平衡;市場化過程將繼續,改革也將加快,改革將按照價值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的原則進行深化。
挑戰有所加大
張平認為,當前中國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依然嚴峻復雜,國內的發展也面臨著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處理好速度、物價、結構三者關系仍然面臨諸多挑戰。
馬建堂認為,制約中國經濟較快成長的限制因素在增加。其一,勞動力資源優勢弱化。中國人口老齡化將會進一步加快,作為生產要素的勞動力在減少,需要負擔的老齡人口在增加,不可能不對中國經濟的未來產生影響。其二,資源環境的約束日益突出。中國經濟高速成長背后是對能源資源強大的消耗,2011年中國經濟所消耗的標準煤是35億噸,和世界相比,中國人均占有資源量是少的,但能源消耗大,同時環境污染嚴重,治污成本增長很快。
結構調整亟待推進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認為,中國回應全球經濟危機的方式是保增長,至少是有質量的增長,同時,進行經濟結構調整,保證可持續增長。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稻葵表示,中國的主要目標不僅僅是控制物價、保持增長,更重要的是結構調整。
美國耶魯大學教授、摩根士丹利公司(亞洲)非執行主席史蒂芬·羅奇認為,中國必須從外需的推動更多轉向內需的推動。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認為,中國應該在三個領域開展工作,加速經濟轉型。第一,要繼續支持增長,目前在這方面中國令人羨慕,因為有能力為本國提供適度的財政支持。第二,要把經濟增長的動力從投資和出口拉動轉變為內需拉動。第三,提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使全國人民都可以分享持續高速增長帶來的好處。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秘書長古利亞認為,目前經濟增長減速實際是好事情,有助于中國加速自己的經濟轉型。創新是中國改革進程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的創新已經使全世界獲益。創新是中國新型發展戰略的核心所在,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中國就一直在追求戰略轉型,從一個低成本勞動力的經濟體轉型為以科學和創新為基礎的經濟體。
張平表示,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堅持以自主創新為重要支撐,著力推進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加快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促進服務業發展。
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說,世界經濟存在著一些深層次的結構問題。破解這些結構性的問題,恢復經濟增長,關鍵要依靠科技創新,重塑經濟增長的引擎,推動產業的變革。中國的科學技術要更好地承擔起驅動發展的重要使命,需要繼續深化科技體制的改革和不斷擴大科技的開放合作。
深化改革力爭取得新突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認為,“十二五”開局之年,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升級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投入太多,成本太高,主要原因還是經濟體制障礙沒有消除。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認為,中國的結構調整內容很多,通常會說三個方面,就是結構的失調表現在投資過高,消費過低,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出口。結構的調整不僅是這三方面比例的調整,需要深層次的改革,那就是要調整政府與居民、企業及市場的關系。
中投國際(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遵義認為,有三個領域是要改革的,一是改革稅收體系,比如說物權稅,同時引入一個全面個人所得稅的體系,不管是在利息、現金所得,還是在資本所得方面,稅率采取累進的方式;二是增加在服務業部門所得稅的稅率,平衡稅收負擔;三是實現資本賬戶的可兌換。
彭博公司董事長高逸雅認為,要建立三大支柱:第一支柱是人民幣的國際化,中國已經在跨境貿易開始嘗試用人民幣結算,而且正在構建一個規范的離岸人民幣市場,有助于進一步整合國內和海外的市場;第二支柱是更深刻和清晰地了解到資本市場的需要,尤其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多的資本來源;第三支柱是改善風險管理和監管制度,這有利于全球乃至中國金融市場更好地發展。
張平表示,將著力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尤其是要在改革產品價格、醫療衛生體制、收入分配制度及財稅金融體制等方面取得新的進展,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