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指示加快股票市場制度改革和完善步伐
發改委的網站9日披露的《國務院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實施中期評估報告》指出,“十二五”后半期及未來經濟增長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必須通過優化宏觀調控政策組合,為穩增長和調結構營造良好宏觀環境,既要防止一些地區不顧條件盲目追求高增長,進一步加重產能過剩和債務風險,加劇節能減排壓力,又要守住經濟增長底線,避免引發就業、財政、金融等連鎖反應,防止經濟出現大的波動,在確保《綱要》預期增長目標實現的基礎上,為中長期穩健增長奠定堅實基礎。
為確保實現預期增長目標,報告提出,進一步健全宏觀調控政策體系。合理把握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控方向和力度,根據形勢變化加大預調微調力度,財政政策應該在保障政府投資重點、防范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促進結構調整和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更積極作用;貨幣信貸政策要有效防范通脹,保持金融市場流動性和利率水平合理適度,引導資金更加有效地投入到滿足有效需求、具有經濟效益、符合產業政策的實體經濟部門,為創業創新和結構調整提供更高效的金融服務。進一步完善人民幣(6.2005, 0.0037, 0.06%)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按照主動性、漸進性、可控性原則,進一步增強匯率雙向彈性,加快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進一步加強財政、貨幣、產業、土地、環保等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努力完善以服務總量調控目標為主、兼顧多重結構性目標的宏觀調控政策體系,防止出現大的經濟波動。
積極防控并妥善化解財政金融風險。積極穩妥地應對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在確保合理融資需求的同時,有效控制整體債務風險,對于穩定“十二五”后半期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要根據不同地區和不同領域負債水平的高低,按照區別對待、分類監管、疏堵結合的原則,有針對性地采取應對之策。按照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原則,合理安排改善民生的各項計劃,既要保障民生托底,又要防止把胃口吊得過高。
合理調控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根據財力可能合理安排公益性和準公益性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規模,健全地方政府投融資行為約束機制,從源頭上控制債務規模過快擴張。對地方政府性債務實行分類管理,建立規模控制、預算管理和風險預警制度,加強高風險地區債務管理,完善地方政府債券制度,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加強對地方政府舉債行為監管,堅決制止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融資行為;全面動態監控地方政府性債務情況,建立權責發生制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編制地方政府資產負債表。
妥善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防止資金鏈斷裂導致的區域性、系統性違約風險。將地方政府新增債務納入黨政領導干部考核范圍。
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在保障合理收益前提下,積極引入民間資本等多元化投資主體,推進特許經營,完善市政公用設施定價機制,提高運營效率,減輕政府支出壓力。加快股票市場制度改革和完善步伐,進一步完善股票市場融資和投資功能,促進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規范發展,進一步完善債券市場,創新債券品種,提高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等直接融資比重。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有效監管影子銀行體系,防止資金過于集中在產能過剩和投機性領域,有效防控系統性金融風險。
構建中長期內在穩定增長機制。在地方政府性債務負擔加重、整體債務率偏高,貨幣供應量持續較快增長和全社會融資規模偏大環境下,單純以需求管理為主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在促進經濟增長上的運作空間日趨縮小,操作不當還會帶來產能過剩加劇、結構調整延緩、通脹壓力加大、債務風險累積等問題。
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政策組合,堅持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并重,順應轉型升級和提高核心競爭力的迫切要求,以提高供給側效率為重點,著力構建新的內在穩定增長機制。在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我國城鎮化水平提高后日益顯著的規模經濟和分工效應,將穩增長的著力點轉向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和改善營商環境,不斷加強人力資本積累,加快培育新的競爭優勢,促進創業繁榮、創新驅動、結構升級,進一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經濟增長與結構升級同步,為中長期持續穩定增長創造條件。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