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是知美、達美——以校服撕開一角談教育
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訪華的一張新聞照引發全民對中國校服“丑到爆”的熱議,“中國校服變革”也成為了中國當下教育圈的熱門話題。校服背后到底隱藏了什么?校服又湮沒了什么?這些問題引起了公眾的關注。
一、松垮校服折射異化的教育生態
在央視《新聞1+1》欄目《校服如何“致青春”》的專題報道中,有被訪者說,“這都多少世紀了,都2014年了,還要穿80年代90年代的衣服嗎?”早前,國學大師劉夢溪先生也有如此表示,“現在中小學的校服,都是質量很差的運動裝,北京的孩子現在長得都很胖,父母給孩子挑大號校服,中午他們都在大街上提著褲子走,沒人管。”“我們的中學生就這么提著褲子,我講了6、7年沒有一個人管。”是的,21世紀的中國校園,如今仍充斥著寬大、松垮、不合體的運動裝。這被稱學生和家長戲稱為“面口袋”的校服,又湮沒了誰的青春?
現今,大多數學校對校服的認識,還停留在功能的意義上,比如“校服的作用是統一學生著裝”。在這樣的理念之下,就會形成只要統一就好了的心態,甚至為了方便,運動服裝成了學生身份識別的標志。我想,從這小小的校服亦可對當下的教育生態窺見一斑。
時下中國教育充斥著極端的功利主義,過分偏重于教育的工具價值,學生從小學就開始了競爭教育,一味追求排名、分數,教育異化了,人也異化了!學校越來越偏離化育功能,蛻化為灌輸知識的工廠,日益造就出更多被物化、被機器化的單向度人。
在如此的教育生態之中,教育不需要審美,不需要優雅,更不需要青春靚麗;生活是未來的事情,音體美勞的教育嚴重邊緣化,在學校課程中只能通通靠邊。所以,校服理應承載的浸潤、熏陶、禮儀、塑造的功能也如出一轍,被嚴重邊緣化。校園服飾無法被提升到美育的高度,甚至文化的高度,就不難理解了。

二、“三重因素”重壓下的中國教育
我想,教育的本質在于全人的塑造和培養,特別是影響和變化學生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以至為人的一生成長、發展奠基。然而,當下中國教育在傳統封建皇權、狹隘實用主義和工具主義等三重因素的重壓之下,是偏差的,是偏離教育本質的。
第一重因素是中國流傳千年的傳統封建皇權因素,如三綱五常、君君臣臣、人身依附、投機犬儒、長官意志、拉幫結派等等,這樣的余毒滲入中國人的文化基因,乃至于行政思維、官僚思維、封建式的家長思維,占領不少教育工作者的頭腦,侵蝕著教育思想,侵害著教育事業的肌體。近年來,大學去行政化、取消中小學行政級別,這些提法也有些年頭了,但效果并不樂觀。中國學校離教育家辦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二重因素是上世紀“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美國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傳入中國,這對當時機器大工業時代的專業化分工有著積極意義,但受教育的目的也漸漸被異化為狹隘的實用,選專業,找工作、找高薪。恰如錢理群教授在“《理想大學》專題研討會”上所講,“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這就是中國教育正在培養的人。
第三重因素是受前蘇聯凱洛夫的工具主義教育思想影響,教育僅僅是一種工具,是滿足政治、經濟、文化的需要,是培養學生異化為“螺絲釘”的工具,我們受這種影響也比較多。在一定程度上,中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大學,更多是淪為了職業技術培訓學院。這樣的大學高度注重實用技術、高度注重數理化,而關乎教育的本質、人的成長的音體美勞教育、人文素養教育常常被粗暴地壓縮。這就是所謂的工具性、機械化的教育。
三、好的教育是知美、達美
人是有血、有肉、有溫度的生命。現今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卻多是機器化傾向的學生,而非鮮活的生命。或許,美的教育是一個個鮮活生命成長為人的通道。美關系著教育的本質,甚至可以稱之為立教之本。美是人類進化的產物,美是人由動物性走向人性的起點,美也是人性化程度的基本標尺。甚至可以說,只有通過審美,才能使人成為自由而幸福的人。蘇格拉底曾經說到,“美是善的父親”。所以,美綜合并統攝著善與真,善是美的基礎,美是善與真的結合,但美又超越于善與真。美引導人遠離假丑惡,走向真善愛。

一種好的教育,體現著真、善、美的價值取向,在學生的心中種下真善美的種子,浸潤、滋養,內化為學生的素養,外化為學生的行為。這樣的教育才能成為人成長的基點。而我們今天的絕大多數學生,即便有美的追求和意識,卻始終沒有美的修養與訓練,其實也已經喪失了選擇真正什么是美的能力。
所以,我們認識到,一所學校的校園服飾,不僅關系著學生的穿著、風貌,更重要的是涉及到學生的氣質、修養、行為、舉止的塑造。一個學生穿著著優美、合體的學院風格的校園服飾,他怎能不在乎學校的環境,自己的言行舉止呢?再進一步,一個身著潔凈、優雅、洗練校服的學生,若連環境中一絲一毫的灰塵都不能容忍,又怎么能容忍心靈上的塵埃?所以,這樣教育的邊際就被放大,美的追求就不斷延伸。一套時尚、美麗、得體的校服,需要清潔的環境來匹配,而清潔的環境需要美好的心靈來照料,這正是美的塑造。由服飾美走向精神美,對學生而言,一套優質的校服就是一種浸潤、熏陶,就是一種美的教育。
事實上,如果我們從理念上,把校服定位在改變學生的氣質,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改變學校的視覺識別效果,甚至從推動學校文化建設的高度,來主動地選擇適合學校教育文化特色的校園服飾,來推動實現學校的教育理念這樣的一種高度,那么中國的校園服飾“棄丑達美”,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