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平:互聯網金融難監管因為跨界太多
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舉行。在題為《互聯網+金融:自律與監管》的分論壇上,中國投資公司副總經理謝平表示,互聯網金融難監管因為跨界,證券、銀行、保險、消費都有涉足,結果研究來、研究去至今沒有監管政策出臺。
發言實錄:
主持人謝平:這個案例也可以說明一個很有意思的情況,大家在互聯網金融有些加以成本低,比如人工方面,這樣有競爭優勢。結果就可以做出很多來,因為P2P是互聯網金融,完全是個人對個人,也許監管當局只允許自然人對自然人。
但是像他這種情況是通過互聯網,在互聯網金融當中做出了個人對個人、個人對機構、機構對個人、財富管理貸款或半財富管理、半證券、半貸款的,就是給人多重業務的空間了,這覺得也很有意思的。就是因為你這樣的行為,所以銀監會不知道怎么監管。
算存款,算貸款,還是算證券?這也是互聯網金融當中最有意思的地方,它跨界了。為什么難監管呢?就是因為跨界,證券、銀行、保險、消費、金融都跨界了,所以就存在這個問題,使我們國家在這個問題上研究來、研究去。原來這個小組是劉士余當組長的形式小組,現在都跑到農行去了,所以互聯網金融很神奇。
相關鏈接: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把互聯網金融表述為異軍突起,而且要求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以余額寶成立為標志,把2013年稱為互聯網金融的元年后,其發展勢頭之兇猛出乎市場和各界人士、各個部門包括監管部門的預料。這一方面說明互聯網金融是順應市場而誕生和發展的,另一方面說明互聯網金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成長上升空間。
被稱為草根的互聯網金融,對于緩解社會金融資源分配不公、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起到了較大作用。同時,互聯網金融的“異軍突起”對傳統金融包括銀行帶來了沖擊,這種沖擊甚至是革命性顛覆性的,正在倒逼傳統金融包括銀行加快改革步伐。那么,傳統銀行包括大型銀行如何應對互聯網金融的沖擊呢?最有效出路就是“觸網”,擁抱互聯網金融。
大型銀行涉足互聯網金融具有天然的優勢。資金實力雄厚是其首要優勢。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借助網絡上大數據挖掘和分析功能,對金融交易對象的信用狀況進行有效獲取。無論是企業法人,還是自然人,其在網絡上的足跡都是可記錄、可捕捉、可分析、可挖掘的。這里面關鍵在于金融交易對象在網絡上的數據對分析和判定其信用狀況是完整有效的。
哪些數據是有效的呢?諸如天貓、淘寶、京東等電子商務平臺上企業和個人等金融資源需求者在其平臺上積累的大數據是從生產、流通、庫存、銷售、資金流、現金流、財務流等是完整和有效的。而目前銀行包括大型銀行系統上積累的客戶大數據只是經營結果最后端的財富財務數據而已。對獲取挖掘信用狀況是不完整甚至是無效的。
這是工行、建行等紛紛打造自己的電子商務平臺的根本性原因。大型銀行憑借其雄厚的資金實力竭力打造電子商務,作為互聯網金融的基礎平臺,從中培養和黏住客戶,從客戶在平臺上留下的足跡,分析挖掘其信用狀況,最終給其貸款融資等提供無需擔保抵押的快捷交易,這個方向是完全正確的。
目前,建設銀行的善融商務,工行的包括“融e購”電商平臺、“融e聯”即時通訊平臺和“融e行”直銷銀行平臺三大平臺的“e-ICBC”,以及平安銀行、招商銀行等股份制銀行的電商平臺等,雖然都是剛剛起步,但勢頭不錯。特別是工行,竟然既做“融e購”電商平臺,又做類似于微信的“融e聯”即時通訊平臺社交媒體。雄心之大可見一斑。
傳統商業銀行涉足互聯網金融的途徑包括自己搭建電商平臺、與現有大型電商平臺合作和收購現有電商平臺三個途徑。看來財大氣粗的大型銀行憑借其資金實力還是走自己搭建的路子。
當然,傳統銀行最大的優勢在于其豐富的金融管理經驗和金融人才隊伍。這是大型電商平臺望塵莫及的。金融是高風險行業,風控是最關鍵的。傳統銀行在金融風險控制上的絕對優勢是涉足互聯網金融的天然保障。
不過,大型銀行涉足互聯網金融也存在不利因素。最大的問題是思想觀念問題,即:對互聯網金融的認識問題。保守的傳統銀行特別是大型銀行接受新事物特別是互聯網新思維新金融往往比較遲鈍,甚至敵對和敵視。這是傳統銀行能否做好互聯網金融的第一道關口。
大型銀行采取自己搭建電商平臺模式能否成功,也存在一定變數。目前,電商平臺事實上已經被大型電商民營企業“壟斷”,根據規模經濟效應理論,既是實力雄厚的大型銀行另起爐灶打造電商平臺,擠進市場往往很難。一旦投入巨資后,上線的客戶數量有限或者積累的數據殘缺不全、不能使用,將前功盡棄。同時,傳統銀行做電商這種大而全的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續性,也值得懷疑。
筆者還是傾向于大型銀行涉足互聯網金融,走與大型電商企業合作之路。大型銀行利用大型電商企業平臺上積累的完整大數據為自己所用,是一條省時省力的高效途徑。當然,難度在于大型銀行能否放下“大架子”與大型電商企業磋商談判,雙方適度讓利等。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