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錢包里的“毛爺爺”是如何生產的
從目前公開的流程來看,人民幣印刷過程至少有13個步驟:設計紙幣圖、印鈔紙質檢、制作雕版、制作印版、膠版印刷、凹凸版印刷、印號碼、檢查大張鈔票、裁切單張、檢查單張鈔票、統計數量、包裝放箱、送進國庫。
紙張檢測環節在一個大燈箱上進行。借助光照,此環節除了檢查鈔票紙的質量,選紙工還要按照水印的方向摞好紙張,并用打孔機在邊上打孔定位。
統一紙張的水印方向十分重要,一旦出錯,批量印制過程中就會出現水印倒置的情況,鈔票秒變廢幣。廢幣之于紙幣愛好者極具收藏價值。不過,這種收藏價值正是來自于廢幣流入市場的概率極低。在嚴格的質檢過程中,廢幣幾乎沒機會流入市場。
不信?老一輩的印鈔工人,可能連家人都不知道他們的具體工作內容。工作單位也是一串讓人摸不著頭腦的編號。比如,上海印刷廠的印刷工人,工作單位一欄填的是542廠。一進印鈔廠,入職洗禮就是學習保密條例:不許到車間別的班組串門,不向外界透露印鈔廠和自己的工作情況…… 一切條款爛熟于胸,從此遵照執行。連身處印鈔第一線的人都守口如瓶,印鈔過程也就一直披著神秘面紗。
直到北京印鈔廠和上海印刷廠褪去“541廠”和“542廠”的編號,大大方方在門口亮出印鈔廠的招牌,人民幣的制造過程也才逐漸揭開面紗。上海印鈔廠。
人民幣的印制,由中國印鈔造幣總公司下屬的11家企業分工完成,而前者又由央行直接管理。這11家企業中包括三家鈔票紙廠——河北保定鈔票紙廠、江蘇昆山鈔票紙廠和成都鈔票紙廠。
別小瞧這三家鈔票紙廠哦,印鈔紙可不是普通紙張。它是專門研制的特殊紙,除了具有耐磨、耐折、耐酸、耐堿等特點,上面還布滿了防偽水印。
當印鈔紙送抵印鈔廠的時候,人民幣的印刷過程才算真正開始。
紙幣印刷過程中,試車印刷是關鍵工序之一,有嚴格的保密性和管理制度,對紙張選用和數量也有嚴格把控。這些在試車過程中產生的紙幣就是試車票。按規定,試車票要統一集中銷毀。但仍有部分試車票流出市面,或被紙幣收藏者通過各種渠道獲得。
印刷出爐的人民幣是大版鈔票,每張大概有一份展開的《人民日報》那么大。之后,它們會被送往檢封大廳,接受質量檢查。第一關質檢需要確認色彩是否準確、是否有破損、有沒有漏印等問題。日報-1.png
通過此一質檢環節的“大版鈔票”將進入下一道工序:裁切。至此,這些鈔票才獨立成張,變成我們平常所見紙幣的模樣。
隨后,第二波質檢就接著來了,這一環節需要更多的人力進行更細致的檢查。質檢人員將在一盞盞高瓦數的臺燈下,仔細檢查每張紙幣的號碼、文字、水印方向,圖案是否清晰、鈔票是否有褶皺、上下尺寸是否符合標準……在檢封大廳里,一位質檢工人每天能完成幾萬張人民幣的質檢。
在這道工序里,如果有人檢查不認真,一下子翻好幾張,一旦被發現,將會被記過。
這時候,調皮的你一定會說,怎么可能偷個懶都被發現?其實,為了保證制鈔過程的任意時刻都留下記錄,印鈔廠的每個車間都安裝了24小時不間斷高清攝影系統。據說,監控系統能對印鈔廠車間的各個角落實現全覆蓋,以便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生的事情,都能從電腦記錄中調出來查閱。
最終,那些質檢合格的人民幣,還要再次清點確認數目,一切妥當之后才可裝箱送往央行的“國庫”。而只有進入流通環節,這些人民幣才由印鈔廠的“產品”真正成為“錢”。
而廢幣也會在“檢查單張鈔票”環節被剔除,并按照“經手必數”、“領出去多少,交回來多少”的原則,上交登記和審查,流入市場的概率幾乎為零。常見的廢幣有幾種,如水印變體、裁切移位、漏印、疊印(重復印刷)、遮白(印刷過程有異物遮擋出現留白)、黏印(油墨未干紙幣相黏出現倒置淺色圖文)等。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