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市場:兩岸價差現擴大至"新匯改"以來最大
人民幣近期進一步貶值的風險顯著上升,而其調整幅度仍取決于匯率政策后續走向。中金預計,政策不確定性抬高風險溢價,使人民幣短期承壓。“人民幣匯率彈性”已成為新的不確定性的重要來源,而非抵御外部沖擊的緩沖機制。
中國央行入市干預以提振人民幣,干預匯市的部分原因在于提振股市。之后,在岸匯率持穩于6.51水平,離岸再破6.64關口,兩岸價差擴大至逾1200點,為“新匯改”以來最大。
今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6.5169,創2011年4月以來最低,但較昨日收盤價6.5173波瀾不驚,且大幅高于夜盤收盤價;昨日中間價報6.5032,下午收報6.5173。
離岸人民幣(CNH)兌美元亞市盤初擊穿6.64關口,一度觸及6.6438。在岸盤初走高,離岸也反彈約百點。不過午后離岸人民幣再破6.64關口。在岸及離岸人民幣匯率價差擴大至逾1200點,為8月12日“新匯改”以來最大。
此前路透也援引交易員稱,中國央行今日疑似透過中資大行出手干預,推動在岸人民幣兌美元走強。
昨日人民幣延續上周的大幅波動。離岸人民幣暴跌600點,盤中擊穿6.63,跌幅近1%。在岸、離岸價差一度擴大至1200點。
昨夜人民幣首個夜盤交易開啟后,匯率迅速跳水,在岸人民幣跌幅在一個小時內擴大至0.65%。截至北京時間23點30分夜盤交易結束,人民幣兌美元下跌0.62%,創8月以來最大跌幅,報6.5338元,創2011年4月以來最弱。
對于為何在延長外匯交易時間后,依然用16:30的詢價成交價作為收盤價,央行此前表示,若以23:30的匯率作為收盤價,做市商參考這一價格為次日中間價報價,可能削弱中間價的基準性和代表性。如果做市商因為收盤價代表性不足而不參考進行次日中間價報價,又會影響中間價報價機制的權威性,造成收盤價與次日中間價的結構性偏離。
興業王涵認為,811匯改后,市場認為市場本身風險大于央行調控中間價的風險。但央行昨日意外大幅下調人民幣中間價后,市場認為央行再次成為匯率風險的主要來源。雖據測算央行有足夠實力防止系統性風險的產生,但近期央行態度的邊際變化需持續關注。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