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準率未來將發揮更大作
中國央行在2015年的最后一周宣布,對宏觀審慎監管進行升級。存款準備金率這一長期以來市場高度關注的貨幣政策工具,面臨角色轉換。
在約束和激勵金融機構市場行為方面,存準率未來將發揮更大作用,而投放貨幣、刺激增長的功能將弱化。
“宏觀審慎評估體系”在哪些方面升級了:
1.“放水”方式轉變:“大水漫灌”逐漸變為“有針對性地滴灌”;
2.貨幣政策目標:以貨幣供給為主的數量型向以利率為主的價格型轉變;
3.擴大對商業銀行資產的考量范圍。
轉變背后是如下幾個因素的變化:
1.貨幣供應量與實體經濟相關性逐步弱化,降準未必會帶來融資成本下降;
2.監管理念由直接影響實體經濟變為引導金融機構市場行為;
3.目前建立在分業監管基礎之上的金融監管體系,不太能夠應對重大突發金融事件的沖擊;
4.利率市場化初期,為防止利率上行,要將商業銀行的定價行為納入監管體系。
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的誕生
12月29日,中國央行在網站公告,自2016年起將現有的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和合意貸款管理機制“升級”為“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簡稱MPA)。金融機構的資本和杠桿情況、資產負債情況、流動性、定價行為、資產質量、外債風險、信貸政策執行,七大方面均被納入評估范疇。
央行同時表示,將對金融機構進行季度數據評估,同時按月給予監測和引導。此舉意味著,不同于以往的普遍性降準,存準率將出現更頻繁的定向調整,以對相應金融機構實施激勵或懲罰。12月30日,中國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亦在央行旗下《金融時報》撰文,重新審視存準率調整的作用。
馬駿表示,貨幣供應量與實體經濟相關性逐步弱化,降準未必導致融資成本下降,還可能加劇短期利率波動。中國貨幣政策目標正在從以貨幣供給為主的數量型向以利率為主的價格型轉變,未來調整存準率的力度和頻率,應該以短期利率穩定為前提,不再視其為直接影響實體經濟的政策工具。
“我同意馬駿所提出的,未來存準率將更多用于結構性微調,而非大家預期的全面降準,”中信證券研究部總監、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明明在電話采訪中說,“現在的市場很難靠放水把利率進一步壓低。”
此前,央行通過合意貸款機制,鼓勵銀行貸款投向、投放規模及節奏符合央行宏觀政策意圖。新的體系下,除了狹義的貸款類資產,中國央行還將債券投資、股權及其他投資、買入返售資產等“廣義信貸”納入資本充足率計算公式。
這意味著,商業銀行過去通過“表外資產”規避資本約束的行為,或將面臨央行差別上調存準率的懲罰。
“廣義信貸增速是重要改進,這能更好地適應金融市場資產多元化趨勢,減少金融機構套利行為,”中金公司研究部董事總經理毛軍華上周在報告中寫道。他進一步指出,廣義信貸增速過快的金融機構會受到逆周期資本緩沖要求。
與過去普遍無差別的存準率調整不同,中國央行2014年6月后公開宣布調整準備率時,頻繁使用附帶條件的“額外下調存準率0.5%”措施,對符合審慎經營要求且“三農”或小微企業貸款達標的金融機構進行激勵。
民生銀行研究院金融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峰在電話采訪中預測,在新的MPA體系下,不僅存款準備金率可差別調整,存款準備金利率未來也可能差別調整,對金融機構實施精細化的激勵。
經濟增長疲弱加之資本流出給基礎貨幣帶來緊縮壓力,使市場近期存在較強的降準預期。彭博去年12月17日-22日對18位經濟學家調查的預估中值顯示,2016年底前中國存準率有2.5%的下調空間。中國央行去年10月降準后,迄今尚未普遍性調整法定準備金率。
周二,中國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進行了1300億元人民幣7天逆回購,補充市場流動性。新年首個公開市場操作日即創下近4個月來的最大單日投放,利率為2.25%。此前一天,中國滬深300指數大跌7%,觸發熔斷機制提前休市。
銀行間市場隔夜回購利率下午14時回落至2.01%,去年最后一個交易日12月31日隔夜回購利率曾一度升至2.12%,為2015年4月以來高點。馬駿此前多次公開指出,中國未來的貨幣政策目標應從以調控貨幣供應量(M2)增速為主,轉向以將短期利率波動穩定在一個“利率走廊”內為優先目標。目前,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均采用以目標利率為主的貨幣政策框架。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