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美國的投資者為何不怎么罵政府
為何中國投資者喜歡罵人呢?原因在于散戶所持有的市值占全市場市值的15%,但交易量占85%,所以散戶才是市場的主力,股市人人都是交易高手,不做研究的都是專家,做研究的是“磚家”。
那么,美國的投資者為何不怎么罵政府呢?表面的原因大概是散戶很少,交易只占全市場20%。剩下80%都是機構,他們比較理智。深層次的原因是美國政府對股市的影響不大。
我一直在琢磨三中全會的一個核心論點: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政府要起重要作用。
因此,A股市場上,政府也不例外地發揮著重要作用,盡管散戶對股價波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既然政府有重要作用,那么,當股價大跌,股民損失慘重時,罵監管、罵交易規則不好、罵政府失信等,也就容易理解了。
那么,本國政府在股市里究竟起了那些作用呢?應該很多啊。比如發行是管制的,不僅額度被管制,而且發行價也被管制。
又如,政府可以在股市出現異動時,進行大力度的“窗口指導”,券商、公募基金、險資、社保等投資機構應該是可以被指導的,國資體系下的上市公司也有很高覺悟。
再如,“國家隊”也可以直接入市來救市,若救市資金達到2萬億,則相當于自由流通市值的10%。
還有,官方媒體通過輿論導向來影響投資者預期;地方政府可以通過指導上市公司進行并購重組、借殼上市、政策扶持等手段來影響個股股價;交易所是監管部門下屬機構,可以修改交易規則來達到某種目的……
既然政府在股市里可以有那么多的作用和影響力,故投資者罵也正常。
“政府的作用”邊際效益在遞減
在過去10年中,國企所創造的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估計下降了10%左右,盡管民營企業一直在抱怨“國進民退”,未來還會繼續下降。此外,銀行把絕大部分資源都給了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但后者目前均已債務高企。
由此可見,“政府的作用”往往導致資源配置的低效,同時,可用資源也會越來越少。比如各地的土地出讓金收益便在減少,銀行的存款在流失。
對股市而言,“政府的作用”同樣也在下降。今天微信群里就流行一個段子:長征前,紅軍近30萬,到陜北剩下2.5萬。如果做成K線圖,會顯示虧損92%......看來投資者也開始對“政府的作用”產生懷疑了。
今天,歐盟推遲決定是否給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由此可見,市場經濟還是個好東西。作為長期奮斗在股市第一線的眾多散戶專家們,確實也應該換換思維,不要總是期待著政府給政策來救市。救市的舉措還是會有的,但作用在遞減。
總會有一天,中國的散戶們不再像擔心瘟神一樣擔心新股大擴容,到那個時候,市場就健康了。
把股價分拆成“市場價”與“政府信用權證價”
如前所述,A股市場顯然是“受保護”的。假如A股市場讓政府退出,如交易所實行公司制,不歸監管部門管,股票發行隨行就市,公司虧損,符合退市要求的就退市,政府不再承擔穩定指數的責任,則很多股票的價格會撐不住,由此帶來的總市值減少部分,可視為對“政府作用”的估值。
所以,不少股票估值水平長期維持在一個高得離譜的水平,其中就隱含著“政府信用權證價”。即便是一個民營上市公司的殼資源股票,其高貴的價格也是因為市場管制而產生的。
從PE、PB中位數的角度看,A股稱得上是全球最貴的股票了,這主要是“政府信用權證價”值錢,因為它不僅隱含著“信心指數”的價格,還隱含著“信用”價格、“資產注入或重組”價格。
很多人擔心注冊制對股價帶來的沖擊,其實大可不必。因為監管部門被隱含賦予了穩定市場的職責,如果注冊制的茅,穩定市場是盾,監管者一手拿著茅,一手拿著盾,是不會相互攻擊的。
因此,千萬不要把這輪股市下跌看成是市場出清,看成是價值回歸。25年來,中國股市的每一輪下調,都被不少學者認為是價值回歸,為此去計算“合理估值”水平和合理的指數水平。但只要政府在股市中仍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這“政府權證價”就不是泡沫,而是實實在在的“價值”。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