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都面臨著嚴峻考驗
近期,全球市場劇烈動蕩,為復蘇前景增添了新的不確定性。特別是隨著國際大宗商品繁榮周期的結束,全球價格總水平趨于下降,加劇通貨緊縮的壓力。從金融流動性到經濟增速,全球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都面臨著嚴峻考驗。
全球金融市場巨幅波動和通脹低迷同樣引發了全球央行的憂慮,如何為復蘇開處方、擺脫“停滯型增長”,已經成為擺在世界各國面前的一大難題。
何謂通縮?盡管學術界對其涵義各有界定,但都強調一個必要條件,即物價全面持續性下跌,呈現出“停滯性緊縮”的特征。
實體經濟通縮持續,當前,多個經濟板塊通貨膨脹率持續下行。根據摩根大通全球通脹數據,2015年第二季度全球通脹率僅為1.6%,遠遠低于1990~ 2013年間11%的平均水平。歐美國家的核心通脹率偏離通脹目標軌道,即便去年歐洲央行祭出新一輪寬松貨幣政策也難以力挽狂瀾,歐元區通脹率仍徘徊于臨界線附近。
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國家內部增長乏力,深層次問題突出,工業生產下行,特別是中國降低產能、削減庫存等結構性調整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全球需求不足,通縮風險正在全球范圍內蔓延。
美聯儲加息加劇了全球市場價格波動。美元主導世界經濟金融周期,美元貨幣周期的轉變是認識世界經濟金融走向的前提。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在這一過程中,美元升值效應將通過“進口-購進價格PPI-CPI”的渠道影響價格總水平。
美國既是全球通貨緊縮的“輸入者”,也是全球通貨緊縮的“輸出者”。由于美元是全球大宗商品的基準計價貨幣,美元持續升值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進一步下降。
實體經濟增長乏力和產出缺口擴大也導致通脹低迷。2008年次貸危機、歐債危機以來,全球需求動能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全球工業產出以及新訂單指數低迷,顯示制造業復蘇遲緩和低迷。但金融危機肆虐三年間,全球進口總體萎縮8.4%,中國卻逆勢增長23.3%,成為全球需求的主要支撐者之一。
然而隨著近年中國啟動“去杠桿、去產能、去庫存”進程,增量需求大大放緩,產出缺口開始加大,全球有限的市場資源成為各國的競爭焦點,直接導致了全球價格總水平的下降。
作為世界經濟晴雨表和國際貿易先行指標的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BDI),由2014年11月的1464點跌至目前的905點,跌幅高達38%,為30年來的低位,凸顯出世界經濟放緩和原材料進出口帶來的貿易低迷。
人口結構變化,老齡化趨勢導致儲蓄消費結構變化,消費增長趨于停滯,這是導致供給失衡,并進一步引發全球需求萎縮和價格總水平下滑的重要因素。
眼下,全球面臨的通縮是結構性的,結構性問題須結構性改革應對,尋找新的“供給替代”,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切實促進世界經濟增長才是治本之策。
此外,美元正在步入新周期,將會使許多以美元計價的新興經濟體增加海外債務風險,并推升全球債務負擔和融資成本。據IMF統計,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新興市場的非金融類企業海外發債規模急劇飆升,其本質大多是新興市場大企業利用離岸子公司通過在離岸市場所發行的債券、跨境外幣貸款來進行資金套利交易。如果美元進入升值通道,新興經濟體債券展期成本將顯著上升,債務風險也會隨之升溫。
與此同時,人口結構的變化對世界經濟和價格總水平的影響更為深遠。全球主要經濟體步入勞動人口周期變化拐點,特別是2008~2014年,疊加了美系國家和中國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人口周期拐點。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