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退潮:監管層又出臺了新的口頭指導意見
按照監管新規要求,以《機構監管通報》下發時間3月17日為界限。3月17日之前成立的產品,為老產品;3月17日之后開始募集的產品,為新產品;3月17日正在募集期的產品,目前政策尚不完全明朗,后續產品的成立備案時,可能需要提交投資者結構說明和承諾函等材料。老基金產品單一持有人持有份額占比已達50%以上的,管理人后續不再接受該持有人申購,未達50%的,公司要采取風控措施確保單一持有不超50%;新基金產品要持續確保單一客戶持有低于50%。機構定制基金,擬允許單一投資者持有基金份額比例達到或者超過50%,但是需要予以披露標識,并且不得向個人投資者公開發售。
“其實私募一直在努力對接委外基金,其中也不乏一些委外業務做得很好的私募機構。只是去年公募做委外特別多,做得也不錯,大家焦點就放在公募身上。”上海某私募機構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公募監管趨嚴,對私募確實是個突圍的好機會。”商業銀行手握大量低成本的資金,目標是實現覆蓋資金成本條件下的穩健高收益,一般都是債券配置策略。
但是經歷了2016年12月的債災,2015年底特別是2016年初以來的委外投顧業務的組合收益率出現較大的負向偏離,即以成本法估值的靜態收益尚能滿足收益率要求,而以市價估值的動態收益率則難以實現,特別是以同業負債和同業存單支撐的同業委外業務如果2017年到期贖回則可能面臨虧損兌現,如果繼續持有,則可能仍然無法覆蓋資金成本。
而如今監管層對公募基金接管委外資金理財這端管理更加嚴格,也要求更加透明,也進一步倒逼銀行對委外基金理財思路進行思考。“早兩年,我們在對接銀行委外資金這塊,對方上來就兩句話,第一我們只投債券;第二保本收益是多少?”前述上海某私募機構相關負責人向記者直言,“近期對接銀行委外資金,特別是一些城商行,他們已經漸漸的能接受多類資產配置策略,對產品業績回撤容忍度也有所提高。”
“華夏銀行的”委外“,還是在自己的投資研究基礎上,利用外部機構優勢進行的主動投資管理。主動管理是資管的核心,我們的投資邏輯是什么,依據是什么,執行過程中的約束條件是什么,我們的投資策略出來后,會在數據平臺上測算,與未來預期做擬合,前述動作都完成之后再”委外“。”華夏銀行資管部總經理李岷近期表示,“今年針對權益類的”委外“會加大,擇時進行交易。”
與華夏銀行委外思路相似的不少,今年很多城商行開始加大對權益類資產的投入。“只是以固收為基礎的投資對銀行來說已經滿足不了它所有的需求了,在固收的基礎上,它肯定是要更多的投權益市場。固收加市場加上權益的市場,這個潛力還是非常大的。” 藍石資產總裁朵元稱。
國泰君安邱冠華研究團隊分析稱,理財和委外業務增速回落,管理難度加大,考驗委外管理人的主動管理水平。“首先,市場利率上行,銀行通過委外加杠桿的必要性下降。其次,央行通過主動拆杠桿,瓦解了委外杠桿投資的低利率環境前提,管理難度加大,考驗管理水平,委外業務的市場份額將會向優質管理人集中。”邱冠華稱,業務模式將更加偏重主動管理,投資范圍則更加多元,權益類的比例有望提升。委外資金理財,公募帶上枷鎖,銀行委外思路又在求變,對于私募來說卻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銀行委外資金的委托決策周期比較長。私募基金在跟銀行談的時候也相對有優勢,如果發現市場機會,可以先產品做出來,業績好了,再拿去和銀行資金談,一般就建立信任,談合作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前述上海某私募機構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旗下一只港股產品就拿到委外資金了。”“銀行現在在做固定收益+,也尋求權益投資、股票投資或者量化投資的機會,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和切入點。”朵元表示。而據報道,有部分私募機構為了拿到委外資金,一邊增加多樣化的投資策略,一邊布局公募牌照。
“現在委外資金逐步向機構投資者的思路轉化,他們會分別要做大類資產配置,有幾個大類資產,股票是一個大類資產,在這個資產配置中要打敗指數,或者是要定義價值投資的風格,要在價值投資風格中打敗價值投資的基準。”上海高毅資產研究總監韓海峰表示,“我覺得銀行委外在權益類的配置中會越來越多,這是一個大的趨勢,而權益類配置的專業思路和配置度的提高,對我們做二級市場的來說是有很多機會的。”
更多相關的資訊敬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