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下 鞋企康奈法國店逆勢飛揚(2)
這般激情四溢的口氣,甚至有些張狂,讓記者有點喘不過氣來。想不到,鄭秀康,這位長相跟名字一樣儒雅的康奈集團董事長,其溫州腔也有如此的效果。
然而康奈在法國的發展并沒有看起來這么一帆風順。康奈最初想打入法國當地的一些大型商場和購物中心,但是相比其他歐美制鞋品牌,康奈鞋業的歷史太短,而且一般的法國民眾不看好“中國制造”,所以康奈被很多商場拒之門外。無奈之下,康奈決定開設自己的專賣店。誰也沒想到這個不得已的決定反而成就了康奈在法國的蓬勃發展。
2001年,康奈首家海外專賣店在法國巴黎19區開張,這也是中國鞋業第一次在海外開出自主品牌的專賣店。最高售價150美元的康奈高級皮鞋當天一售而空,當地人驚呼:可以媲美意大利手工皮鞋的產品賣得這么便宜!可他們哪里知道,150美元這個價格對中國一般鞋廠來說,至少能賣出5雙鞋。
“本土化”是很多跨國公司來到中國后要完成的第一次功課。其實,當中國企業走出去之后,如何融入對方的文化,在別人的地盤上實現本土化也非常關鍵。
“其實走出去并不難,關鍵是要如何融進去。”鄭秀康表示,花幾百萬,或者上千萬在國外開個專賣店,相信很多國內企業都可以做到。但是要長期立足下來,并能夠賺錢,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為克服水土不服,鄭秀康翻閱了大量書籍,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和消費習慣,并實地進行考察。他發現,除了一些表面的問題之外,中外在服務方式和消費心理方面也有很大區別。
比如,中國的導購習慣一般是營業員主動打招呼說:“你好!歡迎光臨”,而外國導購一般按照時間問候:“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等。在試鞋時,中國消費者(尤其是男性),如果他愿意試鞋,成功的概率就有70%~80%;而外國消費者則要試10雙以上,才有可能買一雙鞋。這些看似不經意的細節,都被鄭秀康運用到導購技巧的培訓上。
●記者手記
從輸出產品到輸出品牌
此次歐洲之行,我們見過太多“MadeinChina”的產品,但很少有見到中國的品牌。因此,康奈能夠在世界的時尚之都開起專賣店,并且能夠有良好的業績,實屬難得。
對于康奈企業自身,以及更多的浙江民營企業來說,品牌輸出是企業做大做強的一條必經之路。作為一個出口大省,一直以來,浙江制造難以擺脫低端印象,很大程度上在于我們的企業走出國門都是貼上了別人的牌子。“芭比娃娃”的故事我們已經無需多說。
當下的現實是,在我們勞動力等要素不再能支撐我們的低成本之時,國際經濟環境有一點點風吹草動,就會讓我們的企業不寒而栗。貿易爭端、出口退稅政策、人民幣升值、國外市場需求……任何一個因素的變動都足以推倒一大批企業。
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現狀,唯有輸出品牌,在產業鏈上尋求更高利潤的那一環。正如鄭秀康所言,要把自己變成狼,進入別人的地盤。
而無論對于浙江經濟還是中國經濟來說,經濟的真正強大,以及經濟地位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有多少在世界上叫得響的品牌。而且,兩個經濟體的競爭,終歸要上升到經濟體中大企業、大品牌的競爭,而并非簡單的GDP數字之爭。
因此,從這一層面上來講,康奈的海外專賣店實踐顯然有著更深層的社會意義。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