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制鞋業不斷地改革創造了輝煌
7月28日訊,正打造“中國東部皮鞋生產示范區以及江蘇省皮革橡塑制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也落戶江都,可以說該市目前在制鞋業發展上勢頭強勁。回首江都制鞋業的發展,既飽含著創業的辛酸,也孕育了輝煌的成果。
艱辛創業史
提起江都的制鞋業,還要從90年代以前開始說起。當時還處于計劃經濟時代,江都制鞋商還沒有什么市場,不能自主銷售,主要為上海兩家皮鞋廠——寶坻和鶴鳴生產皮鞋,江都制鞋企業就相當于上海這兩家皮鞋廠的生產車間,既沒有采購原材料的權利,也沒有自己的銷售渠道,完全失去自主性。
到了90年代公有制改為私有制后,以前江都的很多大的營業商都解散了,皮鞋產業的發展更多的是以私營小作坊的形式出現。這些小作坊采取“前店后廠”(一個店鋪,前面用來賣鞋,后面就是做鞋的地方)的方式,自產自銷,一天一般生產各幾百來雙。俗語說“同行是冤家”,這些私營小作坊為了自身經濟利益,對同行之間都比較閉塞,各自為戰,零星分散,成不了大氣候。
1995年11月,以皮革等制鞋材料銷售及皮鞋生產制造銷售為主的“蘇中商貿城”建成并投入使用。商貿城建成之初,隨著溫州鞋、福建鞋、廣東鞋大舉壓境,江都鞋遭受重重競爭,不少制鞋廠紛紛落馬。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才看到了“蘇中商貿城”給江都皮鞋業帶來的巨大機遇。原來,商貿城皮革市場未建之前,不少生意人販賣皮革,中間自然要剝去一層利潤,制鞋原材料的價格居高不下。商貿城建起來后,不少制革廠家看中了這塊市場,紛紛前來設點直銷,這樣制鞋原材料價格節節下跌。其二,江都制鞋人把生產基地搬到商貿城內,“前店后廠”減少了中間環節,進一步降低了生產、銷售費用。此外,商貿城不僅是交易市場,也是一個信息中心,四面八方的信息匯集于此,千變萬化的鞋樣在此亮相,讓江都皮鞋商大長見識。
隨著時間的推移,江都制鞋商生產鞋的規模逐漸變大,開始從絕大多數是私營小作坊轉變成出現不少制鞋企業。這無疑是巨大的進步。2004年,江都皮鞋協會成立,面對江都的皮鞋名氣不大,“外面人不知道江都有鞋”這一困境,江都皮鞋協會做了很多努力。首先,自2005年開始江都皮鞋協會帶領皮鞋生產廠家,連續四年參加中國國際鞋業博覽會,其目的一是為宣傳,讓世人了解江都鞋,而更重要的則是讓江都制鞋企業開眼望世界,多看看人家的皮鞋是怎么個發展情況,多吸取經驗。其次,2006年至2007年該協會一直向中國皮革協會申請,要打造中國的“東部鞋都”。
在這一項項努力之下,現在江都所有生產鞋的廠家800到900家,從事做鞋人員3.05萬人。“現在我們的鞋水準在中上等,在全國幾乎沒有哪個地方沒有我們江都生產的鞋(廣州海南等地除外)”江都市皮革行業協會秘書處王開林主任高興地跟記者說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