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原馬圈村發展毛皮加工產業走上致富路
7月29日訊, 陽原縣揣骨疃鎮馬圈村60多歲的碎皮加工老藝人楊永生坐上剛買的私家車喜沖沖地來逛城,他說:“這在咱村不是什么新鮮事,去年咱村農民光轎車就買了30多輛,不少農民還在縣城買了商品樓。”將馬圈村農民引上富裕路的正是該村近年來不斷發展壯大的產業。依靠全國首屈一指的獨特皮毛工藝——脊塊加工,村民抱團發展,近七百農民走上創業路,年加工銷售成品褥子30多萬條,產值超億元。
陽原縣加工的水貂碎料占全國80%的份額,而水貂碎料重要部分——脊塊加工已在馬圈村有上百年歷史。早在70年代,村里就辦起了貂皮碎料加工廠,相關技術也隨之不斷完善和更新,深受東北三省以及京津等客商的青睞。“別村加工的碎皮大多銷往縣里的皮衣加工企業,而我們手里的碎皮每年有全國各地的客商前來訂購,常年駐村收購,銷售不成問題”,村支書石懷兵自豪地說。
市場的日益壯大催生了馬圈村民更強烈的發展意識。而為了將該村的碎皮加工產業做大做強,縣、鎮兩級黨委和政府積極引導農民走產業化之路,在鼓勵經營戶向外發展、擴展銷售網絡的基礎上,引導其充分發揮技術、資金、銷售優勢,不斷提升產業檔次,85%農戶從事專業加工,全村近700人走上創業之路。戶均年銷售成品褥子1000多條,全村每年可加工成品褥子30多萬條,皮毛加工戶戶均年投資50多萬元,最大戶石慧的年投資額在200多萬元以上。石懷兵說:“客商舍近求遠、舍賤求貴前來收褥子,除了看重工藝,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的加工能力強,可為商戶提供豐富的貨源。商戶如果想收購兩三千條脊塊成品褥子,帶上樣品來我們村住三日足矣。”
目前,這村加工業已輻射全縣200多個村莊,為外村農民提供2000多個就業崗位。在皮毛初加工的同時,村民們也正在積極探索成衣加工,不斷延伸產業發展鏈條,目前已有兩戶農民在呼和浩特包租柜臺,家里的貂皮碎料加工手工作坊搖身變為成衣制作車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