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運在變 “亞運美”卻從來沒變
雖然我不是個攝影記者,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亞運會上,除了觀看競技比賽,我也愿意發掘“亞運禮儀小姐,又很好奇20年前在北京那些亞運禮儀志愿者,在當年呈現出的是一種怎樣的美。
當亞運來到廣州,其實就有很多人開始回想20年前在北京亞運會上的禮儀小姐。20年前,優雅端莊的中國禮儀志愿者首次在北京亞運會上向全亞洲,甚至全世界展現東方文化的魅力。20年前,我還只是個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肯定還沒有注意到亞運賽場上的這道靚麗風景,翻看舊照片時發現,當時的那些禮儀志愿者大多是短發,有直順的也有燙成卷的,身穿的禮儀服裝對照今天的稍顯保守和莊重,想必,那樣的一身裝扮在當時一定是最流行的,最能展現中國美的。
20年后的今天,遍布42個廣州亞運場館參與全部476場頒獎儀式的380名亞運禮儀小姐,均是直順長發,化著統一的淡妝,身著極其惹眼的“行云流水”旗袍。這身旗袍自開賽以來引起的熱議始終就沒有停止過。據說,所有的禮儀小姐都沒有經過測量三圍,因為“行云流水”不挑胖瘦都可以穿,這件旗袍采用的是滌綸而不是絲綢面料,按身高批量生產而并非每套定制,使頒獎服成本大幅下降,每套“行云流水”價格不過200元。
本屆亞運會的禮儀小姐在開賽前在順德進行了為期40多天的專業訓練,嘴夾筷子訓練出來的標準微笑,從肌肉僵硬到如今的自然真切,姑娘們經歷的不僅是最為深度的面部整體提拉訓練,重要的是這種笑經過了來自她們內心的真誠“洗禮”。開賽以來,她們每天都要提前7個小時抵達賽場,為頒獎做準備。一次,在板球賽場,我也是提早來到賽場,見到禮儀小姐們正在賽場外進行托盤訓練,空手“托空氣”,形成整齊劃一的高度,原來,這些訓練不僅在開賽前而且在開賽后也是每天的必備功課。
20年來,亞運會禮儀志愿者外表的變化顯而易見,無論是妝容、發型和服裝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不變的是這些楚楚動人的“亞運天使”所展現出來的東方美;不變的是由她們的微笑和服務所延續出來的禮儀之邦的風采;不變的是禮儀文化的神韻;不變的是不同時代但同樣美麗的青春。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