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過山車”牽動企業心 溫商明年要下地種棉
一朵雪白的市場游資抽離,幾近失控的棉價終于逐步回歸理性,每噸由最高位時的近32000元降至26000元。對此,遠在新疆的棉商雖有損失者,但更多的人感到如釋重負:他們期待中的正常生產局面,終于逐漸回來了——
打滾十幾年,今年賠得最徹底
“這一個月來,棉花價格好似坐了一趟過山車,驚心動魄。”接受采訪時,新疆最大產棉區阿克蘇的溫商李林春感嘆道。
李林春在阿克蘇有兩家棉花加工廠,該地區有著5000多名溫州棉商,他的經歷頗具代表性。
今年受天氣影響,阿克蘇棉花上市比往年遲了將近一個月。10月籽棉剛一上市,收購價就達到8塊多錢一公斤,比往年正常收購價高了2元。
接下來的情況已無需贅述,棉價越漲越快。“當籽棉收購價升到13塊以上,我們心里已經沒糾結了,什么想法都沒了,大家都在搶著收棉,眼睛都紅了,價格已經瘋了,我們只能跟著瘋,誰也不知道,以后還會漲成什么樣子,先收了再說。”李林春說,此時阿克蘇棉市已充斥全國各大棉企業的游資,而溫商在此屬“老資格”,人數也多,于是被安上了“炒棉”封號。
面對少見的瘋狂棉價,11月8日,國家7部委聯手調控。11日,市場出現戲劇性一幕:這一天,棉價沖到每噸近32000元歷史新高位后急轉直下。阿克蘇籽棉收購價也應聲而降,從最高價每公斤15.7元狂泄至10.8元。
“從11月12日開始,就是5天時間,我前期賺來的錢幾乎全賠進去了。”李林春苦笑著說,在這一輪瘋狂搶購中,他共收了3萬噸籽棉,價格大跌前,他曾搶先出手,但目前倉庫里還有6000多噸加工后的皮棉。李林春很無奈:“銷售價一直在跌,低于收購成本價,賣了就是虧,而不賣,又怕再跌,更虧。”李林春坦言進疆做棉業十幾年,賠錢還是第一次。
不怨天尤人,抓住最后時機補虧損
“受今年棉花價格大起大落的影響,很多溫州棉商都要虧損。”阿克蘇溫州商會會長滕敏力告訴記者,目前,棉花市場價已迅速回落至每噸26000元左右。進入12月,阿克蘇等地區的棉花收購已進入尾聲。棉價雖不時起伏,但受國家調控以及各路游資陸續抽離的影響,總體趨勢向下已呈明朗化。溫商在這次“棉價風波”中很受傷,不僅實際錢包受損,還被當成了替罪羊。
“對溫商而言,棉價下挫盡管有損失,但這總體而言并不是什么壞事。”原以為溫商會怨天尤人,但滕敏力的一番話卻令人大感意外。
滕敏力告訴記者,溫商在新疆棉花產業鏈扎根已有二十多年,棉價瘋漲時很多人不知所措。很多溫商的棉加工開工不足,一是收不到棉,二是怕棉價下降虧損增大。如今棉價下降到這個份上,他們反而心里有了個底。而原先叉著腰漫天要價的棉農,也終于放低身段,溫商能收到棉了。一句話,溫商的棉加工廠又有事做了。
滕敏力的話在很多溫商身上得到了印證。阿克蘇之前因高棉價而休業的很多中小型棉加工廠,重新又聽到了機器的聲音。溫商郭克明告訴記者,他的加工廠已經休息半個多月了,最近剛剛恢復生產,不過眼下還只是小規模加工,日處理能力為5000噸的工廠現在出棉還不到2000噸,但這已經足以讓他心滿意足了。“棉花收購已接近尾聲,棉價再跌也跌不到哪里去,趁著眼下棉價逐漸回歸理性,趕緊補回損失,重頭再來。”郭克明眼下可說是“只爭朝夕”,而聲稱“首次賠錢”的李林春,也趕在收市之前盡可能購進棉花,以彌補之前的虧損。{page_break}
小小一朵棉花,影響整個服裝產業鏈
從記者連線采訪來看,經歷此番棉價風波之后,更多的溫商還是看好后市。滕敏力表示:“現在棉價正在回歸理性,雖然最后的價格可能還是會比往年高,但是棉花市場正在走向正常,我們還是會繼續收購棉花,畢竟,市場對棉花的需求仍然存在。”對于記者“有專家稱棉價有可能再降一成”的說法,他也表示,目前市場仍有下降趨勢,但從整個產業鏈來看,幅度是否有這么大值得商榷,處于觀望之中的溫商,更多的還是“挽起袖子干活去了”。
滕敏力的分析不無道理。沸沸揚揚的棉價風波早已深刻影響到服裝業。據了解,棉花占一般服裝成本的40%左右,隨著棉價飆升,服裝價格也明顯上揚。但棉價明顯下降后,服裝并沒有跟著下降。記者走訪溫州多家商場發現,今年棉衣、羽絨服、保暖內衣、羊毛衣等紛紛漲價,平均漲幅達到兩三成。如一套棉質保暖內衣,去年售價80元至120元,今年同款產品卻在100元至160元,漲幅約20%。
“今年服裝價格要想明顯回落會很困難。”溫州一名大型服裝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不光棉價總體漲,服裝企業其他支出也在增高,為了平衡起見,只有拉高服裝銷售價格。而服裝價格一旦下不來,棉花作為最重要的原料勢必就多了討價還價的空間。由此看,“棉價下降的空間已有限”一說自然也就有更多認同。事實上,眼下市場上不僅棉織品漲價,連化纖面料都漲了。一朵小小的棉花,釋放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明年要下地種棉?別奇怪,不少溫商的確有此打算
“此番棉價風波,留給溫商的不僅僅是無奈,更多的是思考。”溫州大學商學院常務副院長張一力告訴記者,雖然溫商在新疆棉市已打滾很久,但這次事件也暴露出溫州棉商的弱勢地位,不僅成了替罪羊,在采購、運輸、融資上話語權不多,一旦棉價上漲急浪打來,極易應聲倒下。
的確,在與大型棉麻公司、國有企業的競爭中,民營棉企面臨著諸多障礙。
眼下新疆大型企業基本上壟斷了棉農的采購渠道,分散各地的溫州棉商數量雖多,但更多時候只能看著別人撿西瓜,更有甚者只能從他們手中購棉,加大生產成本。溫商收購資金絕大多數來自溫州老家,很多月息不少于1%,而各級棉麻公司的資金主要來源于農業發展銀行,利息要低得多。溫商在資金壓力上先輸一籌。
而棉花“運輸難”更讓他們頭痛。目前鐵路部門運送出疆棉花的車皮絕大多數只能保“主渠道”企業。每年為了把棉花運出去,民營企業不得不花高價才能弄到車皮。溫商鄭應多說,每個車皮兩三千元的“手續費”由企業和客戶協商分擔,每噸棉花的成本至少因此增加百元,而棉麻公司卻沒有這樣的重負。
“資源、資金、政策等不平等待遇,比棉價的飆升來得更可怕,而要打破藩籬,勢必要做大做強、爭取話語權。這樣既強增市場參與度,也不易輕易被抹黑。”鄭應多、滕敏力等溫商都表示,這次棉價風波讓溫商前所未有地認識到這一點,今后溫商肯定還要繼續扎根于新疆土壤,努力讓自己成為棉花市場更有建設性的力量,從這個角度講,此次棉價風波反而有頗多教益。
“漲價風波的確把溫商打了個措手不及,但動搖不了大家在新疆的生產根基和信心。”滕敏力最后告訴記者,現在,很多溫商已聚在一起謀劃整合事宜以及來年生產計劃,不少人甚至準備從事種棉,延伸產業鏈,以抵卸難以意料的市場風險。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