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方商人商業特征分析
中國文化是一個多地域文化雜糅的整體,中國商道,一直是一對矛盾的結合體。恥于言利的,會引用孟子的“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和董仲舒的“正其誼而不謀其利”等古訓;主張義利并舉的,又常會在腦海中閃現《論語》中的只言片語:“富與貴,人之所欲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其實儒學只不過是一張“萬能膏藥”,如果政治需要,便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傳奇功效;如果經濟要發展了,又會發生“論語中有算盤,算盤中有論語”的怪事! 晉商在守儒道的另一面是認死理,認定的一件事,就一輩子干到底。即使是最臟的挖煤,也不會三心二意,有了錢就去搞地產和金融。 精明滬商 上海的地域文化是典型的弄堂文化。上海人的口頭禪是“拎得清”,也就是算得明白。這也是為什么上海本地商業人士多是給別人打工,自己創業很少的原因。 企業家對于很多事都不是拎清了才決定的,冒險和承擔是企業家的本色,所以上海的地域文化不產生“暴發戶”式的企業家,給別人打工到出了很多優秀的掌柜的。 善于開拓的商人來上海也要適應很長時間。如果你是從國內某個旮旯來上海討生活的,投射到你軀體上的每一道鄙夷目光都寫著三個字―――鄉下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