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漢川紡織服裝業在發展拐點上理性選擇
湖北漢川生產的縫紉線坯紗,占據了全國2/5以上的服裝業目前“最強的對手”就是自己。
與江浙一帶紡織產業集群相比,湖北漢川紡織服裝業的名氣并不算大。但是,漢川生產的縫紉線坯紗,卻占據了全國2/5以上的市場份額,并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可以說,隨便拿一件原料可能就出自漢川。而中國唯一的“制線名鎮”馬口鎮就位于漢川。
制線名城的“黃金十年”
紡織服裝產業是漢川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也是漢川的傳統產業,但其真正的發展階段還是最近十年,發展速度令人矚目。
漢川馬口紡織協會會長、湖北新天線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志坤告訴記者,漢川紡織業發源于馬口鎮,并迅速輻射至整個漢川市及周邊地區。上世紀50年代,馬口鎮就有軍需工廠進行紡織產品生產;上世紀80年代,馬口縫紉線生產企業迎來一個發展期,成百上千家企業進入這一行業,但此后十幾年間,受一些客觀因素影響,不少企業相繼轉行。直到2000年開始,隨著中國紡織行業迎來快速發展期,下游旺盛的需求刺激更多漢川企業重新介入紡織產業。也就是從這時開始,漢川紡織服裝業迎來了發展的黃金階段。
調查統計,漢川市目前共有紡織服裝企業432家,規模以上企業164家,總資產46.6億元,吸納社會勞動力45073人。其中規模以上紡紗企業73家,織布印染企業21家,紗錠規模達200萬錠,主要集中在馬口、城隍、廟頭等鄉鎮;規模以上服裝企業70家,主要集中在開發區、馬鞍等鄉鎮。2010年,漢川市紡織服裝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05.4億元,同比增長42.7%;實現利潤8.6億元,同比增長56.9%。
漢川紡織產業的積聚規模正在進一步顯現,紡紗制線優勢更加明顯。目前,僅馬口鎮紡織及相關企業就有216家,紗錠總規模達130萬錠,資產過5000萬元的有8家,過1000萬元的有63家,該鎮年產滌綸紗線15萬噸,占全國純滌綸紗(20支~80支)生產總量的1/4,被授予“中國制線名鎮”稱號,形成了以際華3509、名仁、博奧等企業為龍頭的在全國紡紗制線業界頗具影響的產業集群。2005年,漢川市引進湖北川東置業發展有限公司興建漢正服裝工業城。目前已建成廠房30萬平方米,入駐企業及商鋪、輔料經營業主230多家,成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服裝生產基地。
與此同時,漢川紡織服裝產業的輻射效應日益增強。紡織服裝產業的快速擴張,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強了區域經濟活力,也拉動了地方經濟快速發展。在馬口,紡織業已成為全鎮經濟的主導,全鎮工業總產值的80%由紡織業提供,工商稅收的80%來自紡織業,第三產業收入的80%源于紡織業拉動。馬口鎮的經濟實力也因紡織業的發展而大大增強,并帶動了周邊鄉鎮及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逐步形成了以馬口為中心,包括城隍、廟頭、馬鞍、脈旺、楊林等周邊鄉鎮在內的紡織板塊經濟。在漢正服裝城的帶動下,漢川逐步形成了以新河為中心,包括馬鞍、仙女山、脈旺在內的服裝板塊經濟。{page_break}
草根發展存在“先天不足”
在湖北省漢川市經濟商務局副局長熊紅祥看來,漢川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與溫州商人的創業模式十分相似,活躍的民間資本為當地紡織服裝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據介紹,漢川90%以上的紡織服裝企業管理層中,都有馬口創業者的身影。而且,各家紡織企業互相參股,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不過,這種“草根”似的發展模式必然會存在某些“先天不足”。尤其是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漢川紡織服裝產業存在的結構性矛盾、融資渠道單一等問題暴露了出來。作為漢川最早一批進入紡織行業的人,劉志坤認為漢川紡織服裝業發展起步早、基礎好、速度快,但也承認其產品檔次較低、品種過于單一(紡織業基本只有縫紉線坯紗一個大品種),企業管理水平相對較低,企業創新能力較弱,品牌建設滯后等不足。
據了解,漢川80%以上的紡紗設備屬非定點廠家生產的非定型設備,大多檔次較低,導致企業生產技術總體水平不高,用工量大;紡織服裝企業沒有專門的研發機構,技術人才缺乏,基本上從事的仍是附加值比較低的生產經營活動,對產品認證、著名品牌、著名商標的培育重視不夠。同時,漢市紡織服裝企業點多面廣,但是“星星多,月亮少”,大部分企業還處于創業階段。全市紡紗企業達10萬錠的只有際華3509公司、名仁紡織公司和妙虎紡織公司,達到或超過5萬錠的也只有8家企業。小型紡織服裝企業在金融危機中的抗風險能力無疑非常有限。
漢川市紡織服裝業原材料和產品大部分是“兩頭在外”。熊紅祥告訴記者,紡紗的原料滌綸短纖維,50%以上來自中國石化儀征公司;紗線產品基本銷往江浙一帶和廣東等地,有些直接或間接出口國外。2008年以來,漢川紡織服裝企業融資成本、人力資源成本及原材料采購成本等不斷提高,加上行業配套的倉儲、物流等支撐缺乏,增加了企業的運行難度。同時,當地紡織服裝企業市場開拓能力不強,沒有專業的外貿營銷公司,雖然產品不愁銷量,但生產和銷售主動權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別人手里,對外依賴性很大。{page_break}
超越自己這一“最強對手”
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讓漢川紡織服裝產業清醒地認識到了差距。在各種不利因素的倒逼下,當地政府、行業組織、相關企業共商對策、共渡難關。熊紅祥說,危機前后,當很多地方還將紡織列入限制類產業,在貸款等眾多方面進行限制的時期,漢川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切實幫助企業解決融資、貸款的問題,保障危機中企業的資金鏈安全。據他介紹,危機前漢川紡織服裝產業近10億元的投資額中,從銀行獲得的只有幾千萬元,其余全來自民間資本;危機后銀行注入資金達3億~4億元,有力推動了漢川紡織服裝行業的發展。
隨著漢川紡織服裝產業的迅速發展,用工問題日益凸顯。劉志坤告訴記者,有段時間,漢川“用工荒”問題非常突出,“要上班到漢川”被周邊地區傳為口頭禪。沒有穩定的職工隊伍,企業的發展從何談起?為此,當地企業積極采取措施,如提高工資水平,堅決執行“8小時外不加班”的制度,對員工食堂進行補貼,提供夫妻宿舍解決住宿問題,等等。目前,漢口紡織服裝工人的平均工資在2500元/月左右,絡筒、細紗等技術工的工資可達到4000元/月甚至更高。良好的用工環境不僅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勞動力前往漢川就業,也使當地一些在外務工人員甘愿“反巢”,初步解決了用工問題。劉志坤總結說道:“‘用工荒’說到底還是心慌,只要擺正心態,采取積極措施解決問題,對員工更好一些,問題就能夠解決。”
總體上看,漢川紡織服裝業雖然存在著一些固有的矛盾和不足,但在全國同類細分產業中仍具有明顯的優勢。目前,國內還沒有其他像漢川這樣大型的縫紉線坯紗產業集群,在長期的發展中,漢川紡織業已經形成了獨特的文化、人才、經營氛圍。同時,縫紉線的用途廣、用量大,需求增長潛力巨大。可以說,漢川紡織服裝業目前“最強的對手”就是自己。
在翻開“十二五”新篇章的時期,漢川紡織服裝產業勇敢地對自己說“不”,在詳細剖析自身特點后制定了今后幾年的總體發展思路。按照規劃,漢川紡織服裝業將積極承接產業轉移,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提高加工深度和精度,大力發展高支紗和印染業,加快技術改造步伐,提升紡紗、織造和服裝加工技術,加快產品結構調整,突出特色、錯位發展,培育龍頭企業,打造知名品牌,做強做大紡織服裝產業,實現產品結構由初級為主向中高端和高附加值為主轉變,產業結構由原材料為主向高加工度為主轉變,產業發展由資源主導型向創新主導型轉變,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到“十二五”末,漢川紡織服裝產業爭取實現主營業務收入超過300億元,紡織服裝企業達到900家,就業人數達到10萬人;自動絡筒機和無梭織機比重都達到75%以上;印染后整理能力達到8萬噸以上,名牌服裝加工形成年產8000萬件(套)的生產能力;高支紗比例由現在的30%提高到75%;中高檔面料比重由現在的20%提高到70%。
在同時面臨擴大產業規模、提升產品檔次、延伸完善產業鏈、培育龍頭企業等問題時,漢川紡織服裝產業的思路是:首先利用“后發優勢”引進先進技術及裝備,通過規模化促進產業升級,同時引導有能力的企業開發生產差異化、中高檔產品,并在合理規劃下完善產業鏈。據熊紅祥介紹,目前新上的項目都采用了較先進的裝備技術,在節能、環保方面效果突出。考慮到印染等環節對環境的影響,湖北省布點的染色園區已經落戶漢川,相關企業正陸續進駐。當地紡織服裝產業還在逐漸改變以往相對封閉的發展模式,與外界進行更多、更及時的溝通與交流。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