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服裝箱包業告急
虧損就越來越大,提價的話,采購商轉身就走,這是很無奈的事。
棉價實現回落后,珠三角地區并沒有多少企業因此喜悅,“其實訂單數量上,我們跟去年相比并沒有什么增長,甚至是有10%的下降,其中也有訂單不敢接的狀況,但我們出口額同比上升了20%以上,這很大成分是因為我們將出廠衣服的價格提高了20%多。”東莞市大朗鎮一家毛織廠負責人稱。
不僅紡織服裝企業,同為勞動密集型、易于被復制的箱包鞋帽類產業也遇到了同樣的狀況。記者走訪調查發現,價升量跌較為嚴重的,大多為鞋類、紡織服裝、箱包等勞動密集型、附加值較低產業。這類產品提價導致歐美市場反彈,而訂單流失的狀況已經持續了大半年。
自去年10月開始,珠三角鞋類、服裝等產業量跌價升的狀況已經開始出現。業內人士梁日昌回憶起以前那些日子,感覺雖然一直因緊缺工人問題發愁,但還有一定調節空間。但在去年10月份人民幣出現升值后,梁日昌經營的工廠茂福鞋業終于扛不住壓力進行了提價。“開始只提了10%,訂單量很明顯地就開始下跌了,后來價格逐步提升了20%,出口量相對于去年同期下降了10%左右的幅度。”而至今,由于訂單量不多以及利潤空間太低,已有企業出現停產現象。梁日昌與同行接觸交往較多,因此對整個行業了解也較為廣泛。據各協會會員反映,鞋類產業出口量并不是大多都只降5%的幅度,有些生產產品層次較低的工廠,幅度達到20%,甚至有出現半停工狀態的工廠。地處東莞長安鎮的德州鞋業公司的生產線員工稱,以往每天加班到晚上11點,而現在可以做的貨少了,一周加班也就一兩天。
在這些現象的背后,流失的訂單已經開始往越南、孟加拉、印尼等東南亞國家轉移。
“出口訂單減少了10%-20%,我們部分客戶開始轉移一些訂單,由于內地逐漸喪失成本優勢,這些客戶開始選擇成本更低的地方,部分中低檔的訂單轉移到東南亞,高檔的服裝則可以改為從歐美采購。人民幣不斷升值,我們出口生意也越來越難做了。”樂天服裝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毅生說。
有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前兩個月,美國從中國進口服裝產品數量同比增長8.47%,而美國從越南、孟加拉及印尼進口的增速則為19.25%、31.26%及17.43%。
印度《商業標準報》報道稱,在印度紡織品與服裝制造行業,來自美國和歐洲的訂單已增加了10%-15%。印度紡織工業協會負責人表示:“雖然印度出口量目前只占全球服裝出口市場的4%,但因中國勞動成本上升,一些原本計劃下達到中國公司的訂單現在已經轉向了印度。” “我們有組織過港商代表去東南亞調研,如果在那邊開設工廠,綜合成本會比珠三角、長三角一帶低60%。”東莞市外商投資協會會長朱國基說,越南的勞動力成本現在僅僅是中國中部地區的50%,印度的勞動力成本也只有中國中部地區的90%。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