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民企老板“跑路”的原因分析
最近溫州民企老板頻頻“跑路”,一定程度上也折射了民營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卻沒有出現類似現象。
專家指出,珠三角與溫州兩地的實體經濟根基不同,兩地的企業家心態也大相徑庭,目前廣東民間借貸市場問題不大,因此,珠三角出現民企“跑路潮”的概率很小。但是,如若通脹高燒不退,銀根繼續緊縮,廣東出現民企“跑路潮”的可能性并非不存在。
據悉,“跑路”現象在每個地方都會有,廣東最多就零星出現,其波動和影響不大。
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和企業家均表示,珠三角企業之所以情況較好,與自身的發展模式尤其是資金來源模式有很大關聯:溫州企業高度依賴民間借貸市場融資,支撐自身發展;而珠三角企業則大多依賴自身的積累,雖然發展速度較慢,但實業根基卻比較牢固。
東莞一家鞋企老板告訴本報記者,珠三角企業借高利貸很少,“廣東人不太敢借高利貸。我身邊的人大部分靠自身原始積累。”
“溫州和長三角企業的資本運作更強一些,但這是一把雙刃劍。在經濟不好的時候,企業的高負債率會出問題。”廣州市民營經濟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彭澎說。
另外,珠三角制造業的資金來源中,臺資、港資等境外資本占了一大部分,本身對借貸有嚴格的要求。
其三,在金融危機之中,民企老板已經樹立了危機意識,其后的投資和發展都較為謹慎。
“即便現金流不足需要補充流動資金,珠三角的中小企業也較多通過拖欠上下游貨款、員工工資或房屋土地租金來實現,而不會通過民間高利貸。”廣州花都區一家皮具廠的負責人鐘源(化名)告訴記者。
為應對金融危機,廣東各級政府開始推行雙轉移戰略,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將珠三角中小企業推向產業鏈上端。
第四,與溫州企業紛紛投機地產、股市等領域相比,珠三角的制造業則安分守己得多。“很多廣東民營企業家跟我一樣,做實業就好好做實業,不參與放高利貸、炒房地產。”廣州市民營企業商會常務副會長丘育華說。
廣東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副主任曾濤說,“溫州模式”以前都是做實業的,而且做得非常好,在上世紀80~90年代,全國人民都推崇溫州模式。然而到了90年代末期,有一部分溫州企業家脫離了企業家的本色,變成了投機家,開始投資房地產和股市,雖然獲利快,但長遠來看不見得就好,今年就是對溫州最大的考驗。
而相比溫州模式,佛山模式一直把民營資本與制造業和正規金融緊密結合,從未放松過。因此曾濤認為要引導民營資本同實體經濟緊密結合,避免過度的投機行為和高利貸傾向。
其五,廣東民間借貸市場確實不算發達。就統計數據而言,僅擔保公司這一塊,整個廣東省才326家,而單溫州市就有270家擔保公司,擔保行業發達,也正說明非融資業務的興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