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服裝產業的差異比較與思考
中國與韓國首爾門戶港口仁川最近的直線距離僅有340公里,時差也不過是區區的一小時。然而,當記者站在了首爾這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時,清晰地看到了兩國服裝產業發展所間隔的巨大“商業時差”。
“鏈競爭”時代
韓國首爾的東大門商圈,是此次產業觀察的起點。
金度演和妻子在東大門市場共同經營著一個3平方米的服裝檔口,他負責開發市場,妻子負責設計服裝,夫妻倆帶領9名員工一年創造交易額300億韓元,合1.8億元人民幣。
在東大門商圈的37個大型批發及零售市場樓宇中的10萬余名從業人員,每年創造的價值都在40億美元以上,他們與金度演夫妻一樣,其成功都離不開服裝的快速生產流通。
曾經有一篇報道,一位日本客商到達東大門商圈并下訂單到最后商品擺上貨架,所用時間不到兩天。據記者在對東大門商戶的采訪中了解到,日本客商的事情已經是幾年前了,現在一般來說,經銷商選定樣板后,下單給工廠,這個過程僅需要20個小時,客戶就可以收貨。
這不得不讓以快速反應著稱于流行服飾業界的西班牙知名服裝品牌ZARA也自嘆不如,即使是ZARA從設計理念到成品上架最少也需15天時間。
無論是在全球服裝業標桿企業ZARA,還是東大門這個文明世界的時尚商圈,其成功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產業鏈的貫通和管理。
在東大門,一平方公里的區域內聚集了從事面料、服裝輔料、生產加工、商品企劃與設計、流通等各種工廠和企業,貫穿了產業鏈的上游到下游,產業鏈上每一個環節所需的人力、物力資源都能在這里找到,這使得東大門商圈能在最短的時間里,以最快的速度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商業地產實戰運營專家黃伯效告訴記者:“東大門整個商圈的成功在于形成了‘市場產業化’,成為服裝產業上下游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黃伯效認為:“批發市場好比一個‘挑夫’,扁擔的兩頭是制造業和流通業,批發市場做好了可以帶動兩端的成功。”
據了解,黃伯效正在操盤吉林省的一個地產項目——太古廣場,就是他對東大門商業模式的全部理解,他要把東大門的經營模式復制到這個商業地產項目中。目前2000個商鋪銷售已經接近尾聲,今年春節剛過,黃伯效就帶著商戶們包機到東大門進行了商務洽談,還簽訂了500億韓元的輸出合同。
其實,大多數品牌的造就都是依托產業集群地的品牌效應,正是因為有了英國的羊毛面料、意大利的手工、法國的設計,才為歐洲服裝大牌的扎堆出現提供了“沃土”。
OEM到OBM的距離
發軔于OEM的中國服裝(000902)產業在過去20年里養活了不少人,但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低端制造的微薄利潤壓迫得服裝制造企業的氧氣越來越稀薄。
然而,從OEM到ODM,從低端制造到奢侈品代工,服裝企業的好日子也沒過上幾天。
“我做奢侈品代工做了十多年,金融危機以后破產了。以前做代工,為了拿到訂單,就把賺的錢買設備,擴建廠房,這樣才能不斷拿到大單,經濟危機一來,訂單減少,設備閑置、員工工資又在不斷上漲,很快就挺不住了。賠光了資產,我才算是看明白,現在媒體總在說我們這些加工企業破產,幫我們解決融資問題,其實,拿到資金還不是最關鍵的,產業結構的調整才是根本。”一位曾經在浙江開辦過一個中型代工廠的沙老板向本報記者傾訴了代工的苦惱。
貿易結構調整、大量以OEM、ODM為主的企業紛紛轉向內需市場,服裝產業里的渠道變革頻繁上演。一方面,“傳統制造型企業通過資本運作控制流通領域”漸成趨勢;另一方面,大量“輕資產”、“快反應”的商業模式與新興渠道開始層出不窮。在“捧殺”和“棒殺”之間形影婆娑的商業模式,誰才是真正經得起考驗的呢?
中國服裝業再次面臨集體焦慮,不是企業不想打造品牌,而是很多企業不知道該如何構建品牌,于是品牌構建的機會成本又被推高了。
中國和韓國在服裝制造業上都具備國際一流水平。但為什么韓國服裝品牌會受到世界其他國家的認可和關注。
這并不僅僅是制作工藝問題,更主要的是服裝設計和對色彩的審美和應用有很大差異。有人形象地將中國服裝產業的格局比喻為“梭子”,是一個“中間大,兩頭小”的結構,“兩頭”指的是前期的設計開發和后期的包裝零售。
而韓國東大門服裝市場,以服裝設計而揚名海內,70%—80%是設計師品牌,而且近七成是直營店運營,他們對設計十分看重。
作為太古廣場的操盤手,黃伯效早在運營理念定位之初就意識到了設計的重要性,他告訴本報記者:“目前,太古廣場已經與韓國服裝設計師協會,東大門時尚觀光特區簽署協議,創建‘中韓時尚創意設計中心’,將甄選30多位韓國優秀設計師,專設服裝設計工作室。同時,太古廣場和吉林大學、吉林師范大學等著名高校服裝專業聯合辦學,培養設計師人才。”
不可否認,太古廣場在市場中的謀篇布局,從一開始就彰顯出一個百年企業應有的霸氣。
正如黃伯效所深信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早在2001年,韓國東大門服裝市場的126家商店就已經入駐日本大阪住江區的亞太貿易中心,在僅僅2600平方米的場地中出售女式休閑服和配件,開業當年就創造了24億日元的銷售業績。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