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生絲價格波動 南充嘉陵繭絲綢產業應對有策略
“繭絲綢”從字面結構上看,“絲”就好比一個連接點,一頭連接“繭”,另一頭連接“綢”。“繭絲綢”從產業來看,“絲”就是這個產業的晴雨表,它決定著“繭”的價格,同樣也影響著“綢”的市場——不懼絲價風云變內外兼修定乾坤
去年初,國際生絲價格居高不下,每噸超過42萬元,直接決定了蠶繭價格的高揚,但也讓絲綢產品的成本劇增;今年以來,國際生絲價格又“跌跌不休”,目前每噸均價僅維持在32萬元左右,蠶繭價格也隨之下滑,并帶來絲綢產品的市場銷售銳減。
繭絲綢產業是一個貫穿了農、工、商的傳統產業鏈,涉及到了農戶、企業、商貿等多個利益鏈條點。連日來,筆者進桑海訪蠶農、走車間探企業,探訪嘉陵繭絲綢產業如何應對起伏不定的生絲價格波動。
立體桑園:變“一片桑”為“多邊桑”,發展蠶桑產業不能只盯著一棵桑樹,要走桑園綜合開發之路。
“張從順,你的65公斤繭子,單價是25元/公斤,共1625元,你數數。”6月8日,嘉陵區文峰街道辦渭鐘沱村村民張從順從繭站收購員手中接過賣蠶繭所得的鈔票時,不禁感慨道,去年,春繭收購均價是33元/公斤,今年竟下跌了8元。“1張蠶種產繭大約45公斤,我養了1.5張蠶,比去年春蠶繭要少賺500多元。”張從順說。
“只要桑樹在,我就有錢賺。”張從順并沒有為賣繭少賺500多元犯愁,因為他還有一樣生財之道——桑樹枝。回到家中的張從順,又開始忙著打捆從桑樹上修剪下來的枝條。在他家屋檐下,已密密匝匝疊放著近2米高的桑條。
“以前我們把這些桑枝都當柴火燒了,現在可謂是‘變廢為寶’了。”張從順說,桑枝可作為原料,加工栽培食用菌,在修剪桑枝前,都有廠家提前訂購。“目前,桑枝最低收購價為0.3元/公斤,一畝桑園年產桑枝750公斤左右,我家2畝桑園一年能賺450元左右。”張從順樂呵呵地說,加上前段時間賣出老桑葉和桑樹套種的折耳根,他家2畝桑園已給他帶來了上萬元的收入。
蠶繭收購價格的下滑同樣沒有影響嘉陵區新廟鄉大碑山村蠶農陳林的心情。他家今年養了一張蠶,收獲了40公斤春繭,按照25元/公斤的價格,收入了1000元。
“上個月,我家2畝多果桑收獲桑果200多公斤,還收入了1000多元。”談起他的“桑樹經”,新廟鄉大碑山村村民陳林喜上眉梢,2010年,他在鄉農技員的指導下,將自家的2畝多傳統葉用桑改良為果葉兩用桑。到了桑葚成熟時,桑葚酒廠直接以每公斤5元的價格來收購桑葚。“現在桑樹還處于試果期,待進入生產期的時候,結果量會更多,收益就更大了。”陳林說。
“發展蠶桑產業不能只盯著一棵桑樹,要變‘一邊桑’為‘多邊桑’,走桑園綜合開發之路,才能讓蠶農不毀桑、砍桑,調動蠶農栽桑養蠶的積極性。”嘉陵區蠶桑局局長任益介紹,近年來,在推動蠶桑產業發展中,嘉陵區充分利用區內成片桑園的優勢,利用新技術養蠶,努力打造“立體桑園”。如桑葉用來養蠶,蠶繭、桑果用來賣錢,蠶糞用來給桑樹施肥。而廢棄的桑枝打碎后,則用來制作成菌床,菌床上面可以種菇,廢棄的菌渣又可以用來種桑樹。
據了解,如果采用傳統的栽桑養蠶法,蠶糞、桑枝、桑果等都會被扔掉,每畝桑樹的收益在2000元左右。采用新的技術養蠶后,不僅可將每畝桑樹的收益提高到萬元左右,還可為桑樹節約40%的肥料,純利潤可達20%。
苦練內功:變“一縷絲”為“寬幅綢”,技術創新貫穿整個生產鏈中,實現產業技術升級,才能使企業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絲綢業流行一句話:“中國坯綢、意大利技術、法國產品”。中國每年要為全球貢獻七成生絲產量,卻與意大利、法國企業所獲利潤相差幾十甚至上百倍。
{page_break}
究其原因何在?“只有苦練內功,進行產業技術升級,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變‘一縷絲’為‘寬幅綢’,才能增強抗風險能力,實現產品價值的最大化。”四川依格爾紡織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汪明樹說。
“目前,他們公司已從意大利引進了82臺奔特系列的劍桿織機。”現年72歲“依格爾”技術總工程師汪亮說,傳統織機最大能生產寬幅1.6米的綢緞,而箭桿織機能夠生產寬幅達3.2米的綢緞。綢緞寬幅小,在后期產品的深加工上很受制約,只能生產披肩、手絹等低附加值的傳統絲綢產品。寬幅大的綢緞,可以生產床上用品、服裝等附加值高的產品。寬幅綢緞附加值是傳統綢緞的3倍,如果加上后期的深加工,附加值將提高到8倍。
此外,該公司還投入172萬元從西班牙引進的具備國際先進水平的“蓋力”平網印花機,該印花機印染出的綢緞對花更準確、色彩更絢麗。“普通印花機臺板長度只有50米,而這臺印花機臺板長度達100米,是國內目前最長的絲綢印花機,這種絲綢印花機在我省僅此一臺。”汪亮說,該印花機具有精細度高,印花走位平穩精準的特點,保證了印花的精細度、色彩豐富,大大提高產品技術含量、產品附加值,從而提高了企業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競爭的能力。
據了解,目前,“依格爾”與蘇州大學合作研制出“記憶絹”,基本解決了真絲的易皺,光澤保持能力差,洗水牢度差,縮率大,起球掛紗等“頑疾”。
“進軍絲紡服裝深加工領域,技術創新貫穿整個生產鏈中,實現產業技術升級,才能使企業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據汪明樹介紹,傳統絲綢產品的利潤空間在3%至5%之間。近年來,該公司通過技術改造來推動產品升級,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去年,該公司產品的利潤率達到了10%左右。
四川順誠紡織有限公司在南充200多家絲紡服裝企業中,以前是個不起眼的“小弟”。近年來卻由“小弟”迅速成長為行業“大哥”——去年,該公司生產的綢緞產品突破720萬米,綢緞產量躋身全國前三甲,實現出口2300萬美元,連續3年位居全市綢緞出口第一。
“技術創新是關鍵。”談及成績,該公司負責人表示,公司成立了專門的研發中心,每年研發新品超過20個。不斷創新的產品,為公司帶來越來越大的市場和越來越高的利潤。如公司組織技術人員攻關研制出的“二八”絲綿紡織面料,不僅面料手感好,還降低了10%的成本;采取紡織前就將經線染黑、緯線染紅的新工藝,開發出絲織雙宮面料。
拓寬市場:變“一條腿”為“兩條腿”。如果說技術含量是絲綢產品的命脈,那市場便是連通命脈的經絡。
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讓全國的絲綢行業處于一片“寒潮”之中。汪明樹當時曾到江浙沿海一帶“探風”,目睹了這場由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的全球金融危機給當地繭絲綢服裝企業帶來的影響:以絲綢、服裝加工出名的浙江省湖州、蕭山、桐鄉等地的小絲綢服裝廠大部分倒閉,以出口為主的外向型大絲綢服裝企業80%停產或訂單銳減……
“單一面向歐美市場的‘一條腿’走市場的方式是絕對不行的,必須要走國際國內‘兩條腿’并行的市場銷售模式。”汪明樹回憶說,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前,依格爾公司生產的產品基本上都是銷往歐美發達國家市場,很少在歐美之外的市場以及國內市場銷售。
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市場萎縮,讓他們清楚地看到“一條腿”闖市場的危害。“雞蛋不能全部放在同一個籃子里。”汪明樹說,此后,該公司開始調整銷售市場格局,開始從單一的外向型,走向內外兼修型,多品種多客戶應對風險,國外國內兩個市場兼顧。
在國際市場,該公司在鞏固歐美市場的同時,大力拓展受影響程度相對較小的東南亞等歐美之外的市場。到目前,“依格爾”的各種產品從當初的瑞士拓展到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韓國、印度、尼泊爾等40多個國家。
與此同時,“依格爾”的另一只手緊緊攥住國內市場的開拓。該公司主動與深圳富安娜、江蘇夢潔等80多家企業尋求合作,建立加工銷售關系,并先后在北京、上海、武漢等25個大城市建立銷售點。
參加產品交易會是依格爾又一柄銷售利劍。“我們平均每個月至少要參加一次大型商品交易會。”汪明樹說,在交易會上,既可以展示自己的產品,同時也能學習到同行企業的先進技術,開發新產品。目前,該公司已在絲綢面料、絲綢服裝、家紡、旅游工藝品等領域,開發了50多個品種的產品。
到去年底,該公司成功實現銷售市場格局的轉變,國際國內市場銷售額之比調整為了4:6,此前是8:2。去年,該公司實現銷售收入1.7億元,利潤達1600萬元以上。
對于“順成紡織”來說,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讓他們“因禍得福”。因為以前是行業中的“小弟”,導致他們無法插足歐美市場,只得在印巴市場、非洲市場尋求發展??呻S著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歐美市場迅速蕭條,不少此前的行業“大哥”遭受重創,可“順成紡織”依靠印巴市場、非洲市場成功躲過了這一劫,并乘勢而上,做大做強。
近年來,“順成紡織”進一步開發新產品,提升產品附加值的同時,積極鞏固印巴市場、非洲市場,并開始向歐美市場進軍。去年,該公司實現出口創匯2300萬美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