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鞋業遭遇“滑鐵盧”最大鞋材企業清美企業悄然停產
近日,實地走訪了泉州多家制鞋企業,以期真實地反映當地鞋業市場所遭受的沖擊,尋找泉州那些正在積極轉型突圍的企業。
在東莞“倒閉潮”、溫州“跑路潮”等字眼不斷沖擊人們眼球的時候,作為福建省民營經濟最強市,有著“鞋都”之稱的泉州市,也難獨善其身。
最近,在泉州實地走訪時了解到,這個消費者所熟知的安踏、360度、匹克、喬丹、貴人鳥、德爾惠等國內大多數運動品牌的發源地,如今正遭遇行業滑鐵盧,企業普遍面臨市場下滑、產能過剩、庫存高企的現狀,有的甚至干脆關門停業。
當地業內人士透露,為了出清庫存,各大企業使出了渾身解數。運動品牌特步在今年全國經銷商訂貨會上,就直接將寶馬車開到現場,對達到一定訂單量的經銷商直接獎寶馬。這一舉動,一度引來眾多企業模仿。
鞋材企業悄然停產
泰亞股份是泉州一家鞋材生產企業。在2010年泰亞股份的招股說明書中,公司自稱是泉州地區規模最大的運動鞋鞋底企業。
不過從公開數據來看,當地另一家鞋材企業清美(中國)有限公司的規模要遠大于泰亞股份。2007~2009年三年,清美公司的營業收入總和為17.55億元,為泰亞股份三年營業收入總和的一倍有余。此外,從證券時報記者的實地調查來看,清美工業園不論占地規模還是現代化程度都遠勝泰亞股份,寬敞靚麗的廠區和豪華的辦公大樓在陳埭鎮獨樹一幟。
泉州當地一家鞋廠負責人楊先生介紹說,清美原本是一家規模龐大的代加工廠,其代工品牌包括“貴人鳥”、“喬丹”、“賽琪”、“361度”等許多知名品牌。
而這家規模遠超過泰亞股份的鞋材生產企業,如今已經悄然停產,9月初記者實地采訪時,偌大廠區幾近空無一人。
記者到達清美工業園時,園區大門處,擺放著一塊簡陋的招聘廣告牌,寫著某公司因業務需要,搬遷至清美工業園,需要招聘十余名工人。這一招聘數字與規模龐大的園區相比極不相稱。
在園區內負責養護的工人許先生告訴記者,清美公司已經停產數月了,公司原來的設備、生產線早已賣掉,目前靠出租廠房和辦公樓維持運營。他指著園區入口處4棟修建到一半的獨棟別墅告訴記者,那里原本是企業主蓋給自己住的別墅,兄弟4人一人一棟,如今卻成了一片荒蕪之地。
據許先生介紹,這個工業園去年6月份剛剛投產。公司2010年3月在新加坡上市后,還有省部級高官來公司視察過,沒想到如今落到這番境地。不過,當記者問及老板是否“跑路”時,他做出了否定的回答,并表示“老板還不時在園區里轉悠”。
“這或許就是泉州一帶民營企業主與溫州、東莞一帶企業主的最大區別。”晉江制鞋工業協會副秘書長王志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目前泉州的民營企業出現了一些困難,但還沒有出現老板“跑路”的現象。
王志勇認為,這主要與泉州民營經濟的家族化背景有很大關系。東莞一帶的民營企業,主要是香港或臺灣的商人到當地租賃廠房經營。而泉州是著名僑鄉,當地的企業多為歸僑創辦的家族企業,廠房、設備的產權都是個人所有。
“由于整個家族都在這里,即使出現虧損,也會想辦法維持,不會一走了之。”王志勇說。
募資流向別處
當地一些業內人士表示,雖然清美公司主業停產,但是憑借著新加坡上市融來的資金,企業并沒有完全垮掉。
據了解,泉州一帶的民營企業以中小規模為主,這些企業獲取銀行貸款難度很大,上市融資成為企業發展的一條捷徑。到今年9月初,泉州共有境外上市公司62家。
不過,當地業內流傳這樣一種說法,雖然近年來境外上市企業數量劇增,但沒有把募集資金全部投向主業,也是造成企業出現經營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
坊間的說法是,境外上市融來的資金,除了投入主業外,有一部分實際上變相投入了房地產、礦業等高風險、高回報的行業,這個比例在30%左右。這在很大程度削弱了公司的主業優勢。
楊先生透露:“清美的老板就投資了房地產業,據說效益還不錯。”不過,這一觀點記者尚未獲得官方消息證實。
“資金從實業流向投資領域,對老板來說當然是輕松了,但是對整個產業鏈肯定是有害的。”有當地業內人士表示,“因為產業鏈的形成是一個漫長、困難重重的過程。”
而這實際上正暴露出了境外上市公司的監管盲區。福建創元律師事務所資深律師齊偉告訴記者,目前對境外上市公司的日常監管,國內并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主要還是依賴其上市地交易所的監管。
針對清美公司停產歇業但是股票仍在交易的情況,齊偉認為有可能是公司尚未完全披露其經營信息。
最嚴重的一次危機
清美公司的情況并非個案。
一位在福州經營一家中等規模服裝廠的企業主告訴記者,自今年年初以來,從泉州一帶過來應聘的工人數量突然增多了。“這是往年從來沒有出現的情況,這些工人原來都在泉州的鞋廠、箱包廠打工。”
王志勇告訴記者,制鞋行業是泉州下轄晉江市最具代表性的傳統行業。制鞋行業的產值和稅收在晉江市GDP和財稅收入的占比長期保持在23%左右。“但最近幾年形勢不好,特別是出口量,好比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王志勇表示。
“這是鞋服產業近年來最嚴重的一次危機。”上述楊先生向記者分析說,“內銷市場的急劇下滑是行業陷入困境最直接的原因。加之原來專注外銷的廠家紛紛轉向國內市場,市場短時間內就飽和了。”
“去年大家都認為今年的銷售形勢會很好,紛紛擴大產能。誰也沒料到,國內宏觀經濟形勢會持續走低,消費需求也出現大幅下滑。”楊先生介紹說,“以安踏為例,今年的訂單量整整下滑了40%。而清美公司之所以關門停產,直接原因也正是訂單量嚴重不足。”
楊先生告訴記者,今年以來清美的訂單量下滑得非常厲害,與公司產能嚴重不匹配,“如果繼續開工的話,工廠將陷入虧損,與其如此,還不如停產”。
掌握的材料顯示,今年1~7月,泉州市規模以上企業存貨達到675.8億元,同比增長了16.1%,尤其以紡織、鞋服等行業最為突出。
實際上,不僅是鞋服企業,整個泉州傳統產業都面臨著盈利空間縮小,虧損面擴大的壓力。
“目前廠房空置出租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存在。”晉江市一位政府官員向記者坦言,“大企業增速都在下滑,更不用說中小企業。”不過在他看來,產能擴張并不是造成目前困境的主要原因。主要還是受整個經濟環境下行、市場需求萎縮的影響。
數據顯示,1~7月,泉州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增長了5.5%,增幅同比回落高達40.5個百分點;全市規模以上企業虧損額達38.12億元,虧損額比去年增加了30.57億元。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