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成本上漲,國外服裝企業成群結隊的“孔雀東南飛”
龐大的人口數量,遼闊的地域面積,豐富的物質資源,廣闊的市場前景……曾幾何時,擁有13億多人的中國,憑借其廉價的勞動力、租金,以及原料等諸多優勢,一度成為全球服裝制造商爭奪的市場高地,國外服裝企業紛紛進駐中國,并且開設工廠。由此,有著鮮明標簽的“中國制造”也一度在世界范圍內占據著重要市場的份額,“世界第一生產大國”由此誕生并聞名遐邇。然而,當前這種局面正悄然發生著改變。近幾年,國外服裝企業紛紛選擇離開中國市場,搬家到東南亞和南非地區。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國外服裝企業成群結隊的“孔雀東南飛”?外國服裝企業的離開又會對國內服裝市場帶來怎樣的影響和沖擊?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相關的采訪。
外企西南暖巢孵金蛋 國內下崗風波不斷
據相關資料統計顯示,截至2010年,至少有500家國外知名服裝企業在中國建立以服裝加工、制造為主導的工廠。這些工廠大多建設在勞動力密集的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采用國外先進的經營和管理理念,老板及企業高層管理者均來自國外,其余的管理者尤其是車間工人則全部來自國內。并且這些所雇用的中國工人年齡大多集中在18到27歲之間,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經過簡單的培訓便可上崗,所以待遇也相對較低。誠然,對于人口眾多勞動力富足的中國而言,國外紡織企業的進駐,不僅為其經濟的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同時也為廣大勞動人民,尤其是以體力勞動為主的底層勞動人民提供了良好的就業機會。
然而,時過境遷,隨著東南亞和南非地區的進一步對外開放,這些地區憑借著更為優越的資源優勢吸引了大批外國企業入駐。之前進駐中國的諸多外貿企業紛紛飛向西南,建廠開工暖巢孵蛋。外企的搬離,迫使長江三角洲及珠江三角洲等這些外企密集的地區面臨著經濟轉型陣痛的同時,也使大批工人面臨著下崗的困境。
“我之前是在老家船廠工作,后來到蘇州進了一家國外品牌的服裝企業打工。6月底,外國的老板把我們這邊的生產線轉移到了突尼斯,我們領了點補償金也就解散了。剛下崗的時候我還想著去別的外企看看,畢竟在服裝廠干了兩年多,也積攢了不少經驗,誰知道當時江蘇那邊的好多外商服裝企業都在撤廠,根本就不招工,據說阿迪達斯10月份在那里的最后一個工廠也要搬走。晃悠了一段時間沒找到工作,我就回來了,然后就做了服裝銷售員。”9月2日上午,記者來到威海市統一路某知名品牌體育用品專賣店,銷售員李某談及外國服裝企業的外遷和自己切身的工作經歷,顯得十分健談。“我對這些外國服裝企業還算了解一些,其實他們‘搬家’以前就有,比如耐克2009年就搬家了,只不過之前是零零散散,偶爾有廠子搬走,不成規模,也形不成氣候。現在可不一樣了,特別是今年最為明顯,差不多這些外國服裝企業是集體‘移民’。對于他們來說搬走的只是一個加工工廠,但是對于我們這些打工仔來說帶走的可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我們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失業下崗,我們又不得不回歸起點重新找回夢想。不過,我個人認為他們搬走了對我們來說只是‘陣痛’,我們國內服裝市場的潛力十分大,發展前景也十分好,下不來車間干不了服裝生產我可以干服裝銷售,慢慢來,一切都會好。”
生產成本上漲成外企安家西南的最終誘因
“由于受政治、經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整體來看,當前東南亞、南非等地區具有較為突出的辦廠優勢。”談及致使國外服裝企業集體外遷的原因,河南省服裝協會相關專家分析指出。
目前,東南亞、南非等地區的制造業勞動力成本遠低于中國。以部分東南亞地區為例,當前越南制造業平均工資為1000元每個月,而印度更低,大概折合人民幣600元每個月。但是,當前中國制造業的勞動力成本大概需要2500元每個月,沿海經濟發達城市勞動力成本會更高一些。我們知道,服裝生產加工企業是勞動力密集型企業,人力資源的成本占企業生產成本的比重較大。除了勞動力成本這一因素之外,目前國內老年化加劇也是影響國外服裝企業紛紛搬家的另一誘因。有專家預測:到2013年底,中國老年人口總數將超過2億,到2015年,老年人口總數將達到2.21億 ,占總人口的16%,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老齡化的加劇帶來的勢必是青壯年勞動力的削減,青壯年勞動力的成本不斷加劇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在此背景下,向來以精打細算的外國服裝企業顯然無法有效把控勞動力成本,實現生產方式的轉型升級。
除此之外,國內目前的經濟環境和發展形勢也是迫使國外服裝企業“搬家”的重要原因。進入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的發展仍然十分艱難,尤其是近兩年紡織服裝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人民幣貶值,國內通貨膨脹壓力巨大等等,這些客觀因素已經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國外服裝企業在中國的發展,他們的利益已經出現了嚴重縮水。所以,服裝業外企“西南飛”已經成為了必然的發展趨勢。
“但是,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國外服裝企業選擇‘搬家’也并非是一個十拿九穩的招數,畢竟在東南亞、南非等地區,因為貧富差距巨大,基礎配套還不是很完備,隱性的成本還是很高。”該專家進一步分析指出,以南非為例,目前該地區除了人力成本很低外,其他方面并不占很大的優勢。尤其是從種族隔離時代結束后,南非以及許多國際社會人士都為民主、自由和平等的“彩虹國”建立而激動不已。但平等僅僅在政治層面上實現,而遠未落實到經濟層面。一方面,白人和外國投資者抱怨南非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勞動效率和社會秩序大幅降低,在南非投資變得無利可圖:另一方面,南非政府和非國大又不得不面對黑人和激進工會群體越來越強大的壓力,要求通過更強硬的手段,實現經濟資源“平等分配”。這一矛盾使南非潛藏著巨大危機。
化“悲痛”為力量 “中國名牌”或將誕生
“一方面,是選擇退出苦心經營多年中國市場的外國服裝企業;一方面,是中國依然不斷上升的市場發展空間與經濟形勢。那些遠遷到東南亞、南非地區的國外服裝企業,對國內服裝市場造成的影響和沖擊,目前我們還無法準確的衡量。不過這一‘孔雀西南飛’在短期內造成了國內失業率的增加還是顯而易見的。”談及國外服裝企業集體外遷對我國經濟尤其是服裝業帶來的影響,該專家進一步介紹指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國外服裝企業將加工制造企業搬離中國內地,造成了中國以服裝制造而推廣其民族符號的流失。但是,與此同時也是一次加劇國內市場競爭,培養民族品牌的良好契機。”
眾所周知,外國服裝的紛紛入駐,在幾年前就對國內市場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使得本土服裝企業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部分公司尤其是小公司因此瀕臨破產,這種壟斷中國市場,顯然不利于民族企業的發展。而如今,國外服裝企業紛紛外遷,顯然為我們自己民族品牌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又加劇了本土服裝品牌自身的競爭。而依靠自身完整的產業鏈、居高的占有率等客觀條件都會使得中國服裝企業依然能占據市場有利地位,從而激發我們本土誕生出更多我們自己打造的——“中國名牌”。
由此可見,國外服裝企業“西南飛”,到底一次正確的博弈,還是一次失敗的選擇,這一切的一切都有待時間去檢驗。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