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初步實現“一鎮一品”驅動之路
后天,黨的十八大將在北京隆重召開。黨的十六大尤其是十七大以來,廣東率先踐行科學發展觀,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改革創新成就輝煌。本報在前期報道的基礎上,今起再推“廣東答卷”系列報道,通過請黨代表熱議成就與體會、記者深入采訪解剖樣本,系統梳理廣東的探索與經驗,從轉型升級、黨的建設、改革領潮、排頭兵責任、區域協調發展、幸福廣東建設等方面盤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廣東的科學發展實踐。敬請垂注。
為廣東科學發展提供新引擎
昨日,十八大代表、省發改委主任李春洪和十八大代表、東莞市委書記徐建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不約而同地談到了構建廣東現代產業體系對廣東轉型升級的重大推動作用。
政府到位不缺位
“經過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2011年我省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一半,初步形成了"雙輪驅動"的局面,有力地推進了產業轉型升級!”談及廣東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李春洪代表自豪地向記者介紹。
回顧這5年的實踐和探索經驗,李春洪代表認為,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重視規劃政策引導。“政府在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中始終做到到位不缺位,認真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主要抓規劃引導、公共服務和政策扶持,重視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始終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培養企業轉型升級的主動性,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堅定不移地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對此,徐建華代表表示,省委、省政府作出《關于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決定》之后,對包括東莞在內的珠三角地區和粵東西北地區的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指導和促進作用。
以自主創新驅動發展
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也是代表們關注的焦點。
徐建華代表介紹,在東莞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建設大學創新區,當地推動專業鎮建設了13個技術創新平臺,引導骨干企業建設研發中心、組建實驗室。同時,培育出大朗毛織、厚街家具、虎門服裝、中堂造紙等一大批專業鎮區域品牌,初步實現“一鎮一品”、“一鎮一業”,推動專業鎮發展走上內生增長、創新驅動之路。
經過5年的努力,過去被視為只會制造加工的“世界車間”東莞,去年全市各類科技型企業數量就超過3800家,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415家,擁有14個處于國內乃至世界先進水平的創新科研團隊。
李春洪代表指出,廣東始終將自主創新作為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一個核心戰略來抓,積極探索建立適合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自主創新體系,率先在全國啟動省部產學研合作。近幾年來,廣東培養各類人才近8.3萬人,為我省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
盤點
產業結構升級 區域發展謀變
經過5年發展,廣東產業結構已在不知不覺間發生了脫胎換骨般的變化:高端新型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照明(LED)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迅猛發展,金融、物流、信息服務、科技服務、總部經濟和商務會展、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不斷壯大,此外,高技術產業完成增加值增長14.7%;優勢傳統產業完成增加值增長14.6%……
產業結構向適度重型化高級化轉變
在過去的改革開放30多年,依靠傳統粗放的發展模式,廣東贏得了發展速度,做大了經濟總量。但與此同時,日益嚴重的資源環境瓶頸,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矛盾,也對廣東下一步發展形成內在的桎梏。
對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汪洋曾指出,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分為存量和增量兩部分工作。存量即是現有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增量部分則是新上馬的項目和產業。
如何擴增量?各地通過重大項目招商、“騰籠換鳥”、“筑巢引鳳”等重大舉措,一批具有“驅動引擎”功能的重大項目帶動現代產業增量發展突飛猛進。全省先進制造業基本形成“海陸空”全面發展格局,一批現代服務業重大集聚區規模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對工業的服務帶動能力顯著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業化、市場化進程明顯加速。
如何優存量?以先進技術、適用技術和品牌建設改造提升優勢傳統產業,五金家電、建筑材料、食品飲料、紡織服裝、家具等存量產業素質大幅提升,有效地優化了整體產業素質。基礎設施保障能力明顯提升,綜合交通體系、能源保障體系、信息網絡體系、災害防治體系不斷完善。
區域協調打通產業發展綠色瓶頸
在引進重大項目的同時,廣東各地陸續建成一批支撐現代產業體系長遠發展的重大平臺,為現代產業建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區域發展平臺方面,廣州南沙保稅區、珠海橫琴開發新區、深圳前海地區、中新廣州知識城等國家級平臺不斷取得政策新突破,茂名濱海新區、佛山東平新城、汕頭東部新城等省級發展平臺也在加快建設。
與此同時,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經濟圈建設加快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水平不斷提高。
此外,隨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產業的加快淘汰,低污染、低排放、高附加值的現代產業的大力發展,全省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提升。
一個耐人尋味的結果是:“十一五”期間,我省以8.5%的能耗增速支撐了12.4%的GDP增速,單位GDP能耗居全國第二低,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居全國第一低。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空氣質量全部達到國際二級標準。目前,珠三角已建成全國首個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群,產業高端化發展的綠色瓶頸已經打通。
樣本
鐵龍串南粵 軌道裝備制造撬動轉型升級
隨著全國鐵路建設的逐步回暖,珠三角城軌建設也開始逐步提速。而這條穿行珠三角多地的“鐵龍”也再一次加快了廣東經濟血脈的流動,因此而興的軌道裝備制造業進而成為廣東產業升級的重要杠桿。
城軌建設一年提供10萬就業崗位
據廣東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有限公司(下稱“珠三角城軌公司”)公布,最快明年上半年接入白云機場新航站站樓的城軌工程就將開始動工。與此同時,更將有多達5條珠三角城軌線路開工。屆時,廣東省將有8條線路同時建設,投資額高達千億元。這筆高達千億元的巨額投資對于廣東經濟的拉動作用已經十分可期,根據鐵路投資有關測算數據,僅2011一年,城軌建設項目就提供超過10萬個就業崗位。時至2013年,廣東城際軌道網主骨架網就有望基本搭建完成,里程約為516公里,僅珠三角地區城際動車組保有量預計就將達到5500至6000輛,城軌建設對沿線地區的帶動必將再度放大。
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撬動“廣東制造”升級
與此同時,城軌的快速延伸也極大拉動了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從而成為各市轉型升級的又一重要抓手。廣東南車軌道交通車輛(江門)修造基地、廣州南車(番禺)城市軌道裝備有限公司等具備高新技術的裝備制造企業的快速崛起,令“廣東城軌廣東造”變為現實,并拉動了新一輪的裝備制造業的全面轉型升級。
首期投資僅8億元的廣州南車番禺基地,初期年產值就將達到20億元以上,屆時將成為珠三角最大的城軌裝備基地。目前,該基地已成功下線首列地鐵列車。
而據相關資料,未來15至20年,將是我國鐵路運輸、城際快客運輸、城市軌道交通發展的高峰期。僅“十二五”期間軌道交通產業將投入約4萬億元,城市軌道交通“十一五”期間開始爆發式增長,到2015年規劃投資近1萬億元,巨額投入將使整個軌道交通產業鏈受益。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